民進黨應開啟「兩岸總路線」

美麗島電子報/鄭明德
13 年前
民進黨敗選檢討報告的初稿一出爐,馬上引起社會各界的評論。很可惜,整體而言,罵聲仍居多。 據現場的人士透露,中常會當天未發放初稿全文,只用PPT呈現。對外,電子媒體記者取得官方新聞稿一張;平面媒體記者則可以跟副秘書長及民調中心主任聊聊。蔡英文主席只負責主持會議,不對外說明。由此稍知,民進黨中央刻意將該檢討報告冷處理,希望控制報告的殺傷力與影響程度。 檢討報告中不提蔡英文責任與兩岸政策,就如同一本劇本中沒有主角與劇情。敗選後始終置身事外的蔡英文已不值得一提,重點是民進黨該如何抓住路線以重生。 這讓筆者想起1990年代初期的民進黨。當時,剛創黨不久的民進黨,其內部還深陷於體制外群眾路線與體制內議會路線的鬥爭之中。但偷渡回台、被判刑而後出獄的許信良提出「選舉總路線」,認為選舉已是台灣反對運動要完成其歷史使命最可行及有效的手段;並希望透過此選舉的明確設定,提醒民進黨對執政該抱有現實感,以揚棄不切實際的空洞口號,跟民意做更緊密的結合。事後證明,「選舉總路線」已驅動民進黨轉型,為往後的地方及中央執政奠定基礎。 2012年大選,與當年1990年代初期相比,其時空環境早已大不相同。1990年代初期正值台灣民主化掀起浪潮;2012年的台灣則已邁入是民主鞏固後的治理階段。現在,民進黨應開啟「兩岸總路線」了!這與前述「選舉總路線」相同,適當管理並行動,會再一次驅動民進黨轉型,為往後的地方及中央執政奠定基礎。 在全球化潮流的背景下,兩岸已進入複雜的互賴關係。當然,中國的領土野心及美國在中國崛起後進行的新型圍堵,也讓兩岸之間始終有衝突可能。兩岸關係影響台灣發展的方方面面,民進黨在此次大選中首次吃盡最大的苦頭。 已無法不面對!已無法再逃避!民進黨若不開啟「兩岸總路線」,努力深耕中國及兩岸事務,那民進黨重新執政之路將遙遙無期。 對此,筆者建議:一、《中國事務季刊》請重新復刊;二、「中國事務部」請重新成立,其人數應超過其它各部;三、每個月與國內重要的工商團體進行接觸,也與社會各弱勢團體會談;四、思考與獨派的關係,不再使用台獨字眼;五、勿悲情,也勿輕視,多組團赴中國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