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民進黨大陸政策的“三不主義”思維

美麗島電子報/陳先才 2012.02.21 00:00
隨著民進黨敗選報告出爐,目前已在黨內引發了較大的討論與爭議,單就民進黨兩岸政策之檢討部分,顯然已成為各方爭論的焦點。 筆者先假設並拋棄這樣一個問題,民進黨將如何應對2016年大選中的兩岸政策。未來四年後的臺灣選舉,無疑仍然將是藍綠兩黨的對決。民進黨如何在2016年大選中避免2012年選舉中的被動局面,無疑是值得思考的要害之處。經過國民黨連續八年的執政,兩岸關係和平與穩定的局面逐漸成為臺灣主流民意的期待,兩岸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的結合無疑更為緊密,這是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是民進黨必須要面對和接受的現實。而民進黨如果在兩岸政策方面不進行實質的思考與調整,則在2016年大選之中,仍然會面臨以下同樣的難題:諸如郭台銘、張榮發及王雪紅等企業界大佬的經濟壓力,諸如包道格式美國人的國際壓力,諸如大陸方面對九二共識堅持的政治壓力,諸如國民黨繼續主打兩岸穩定的選戰壓力。 因為民進黨如果現在不去處理,這些問題不會自動消失,四年後仍然會擺在藍綠對決的臺面上。因此,民進黨要想在2016年有所作為,顯然需要提前做好因應。否則,2016年選舉後又會有可能做出同樣類似的敗選報告。 事實上民進黨之所以在兩岸政策檢討方面難有作為,其原因在於民進黨大陸政策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框架模式與思維心態。這才是問題的實質所在。筆者以為,民進黨大陸政策已表現出明顯的“三不主義”思維情緒,這是阻撓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最大困境。所謂“三不主義”即“不友善”、“不接觸”、“不模糊”。 “不友善”,是指民進黨在對待大陸的態度與心態上,充滿負面與抵制的情緒。例如在言語用詞上突出表現出對大陸的不友善。在國民黨和藍軍那裏指稱的“陸資”、“陸生”、“陸客”以及“中國大陸”等中性語言辭彙,到了民進黨那裏全部改為“中資”、“中生”、“中國”等充滿刺激與挑釁的辭彙。民進黨的這種不友善作為,只會使兩岸關係陷入情緒對立的狀態之中。民進黨完全不必要這樣做。一方面,此舉無法讓大陸建立起對民進黨的信任與互動,反而使大陸民間社會對民進黨也充滿更為對立化的情緒。另一方面,兩岸最終的統獨也並非是可以通過言語與喊話的方式就可以解決的。如果喊可以解決問題,台獨喊了幾十年,那早就應該獨立成功了。事實上,在兩岸關係互動中,情緒上的對立並不足取,民進黨用情緒性的對立來搞兩岸關係,只能說明民進黨的心態還不很成熟。 “不接觸”,是指民進黨在兩岸交流交往上採取了基本上不接觸的立場。民進黨喜歡把敗選的原因歸於大陸一邊倒支持國民黨,但卻不反思自己應承擔的責任。事實上,民進黨對兩岸接觸始終抱著抵制的情緒。包括對綠營執政縣市長訪問大陸都要有所限制,對民進黨人士出席兩岸經貿論壇以及海峽論壇都要橫加阻攔,搞得黨內很多人士參訪大陸都要小心翼翼,擔心被黨內扣紅帽子。正是由於長期阻攔黨內人士與大陸交流,對兩岸交流完全持排斥的立場,自然使民進黨與大陸的良性互動無法建立起來,其後果也使民進黨內部很多兩岸問題專家根本無法瞭解真實的大陸,只能從自我意識形態的主觀臆斷來思考與研判兩岸關係,這當然會阻撓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與時俱進。 “不模糊”,是指民進黨在兩岸關係定位上完全採取清晰的立場,排除了兩岸互動中的模糊空間。這也說明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性質仍然沒有準確而清醒的認識。兩岸關係牽一髮而動全身,特別是在目前兩岸政治互信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兩岸問題最終解決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就需要雙方有意識地創造模糊性的空間,來維護兩岸之間的和平與穩定狀態,這是當前最符合兩岸各方的利益。如果兩岸之間沒有彈性的模糊空間,則兩岸只會陷入囚徒困境,絲毫無法動彈。試想,過去四年,兩岸之間如果沒有九二共識來支撐,那麼兩岸能夠良性互動嗎?恐怕還會是僵局與對峙。而民進黨一定要用國與國的關係來界定兩岸關係,則使兩岸關係模糊的空間和地帶完全消失,自然會使兩岸陷入對立狀態,也會使兩岸關係由活棋完全走向死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