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梅德韋傑夫總統任內的外交政策:穩定時期

俄新網/俄新網 2012.02.17 00:00
作者:《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雜志總編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

盡管距離總統大選僅剩兩周時間,而距離總統就職還有2個半月。但現在已經可以對梅德韋傑夫任期內的外交政策進行總結。目前焦點主要集中在他的前任並最有可能接班的普京,普京正在積極開展競選活動,發表大量綱領性聲明,包括外交政策。

梅德韋傑夫擔任總統期間在外交方面的成就有哪些呢?2008年6月就任剛滿一個月的梅德韋傑夫出訪德國期間發表的關于構建新歐洲安全的倡議。俄格5天戰爭以及隨後發表聲明談及的“特殊利益範圍”,以及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天然氣爭端,導致歐洲一些國家在寒冬之際“斷氣”。而後是哈爾科夫協議用天然氣換艦隊駐地合同,為了換取黑海艦隊長期駐扎克里木半島的合約,俄對烏克蘭降低了供氣價格。延長了俄軍駐亞美尼亞基地的合同,積極參與調解納卡問題。與美國重啟外交關系,簽署《縮減戰略進攻核武器條約》。撤消向伊朗供應S-300防空導彈系統的合同,引發俄軍工業強烈不滿。明顯提高對亞洲的關注,不僅僅是針對中國。提出全新的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方式——通過大型能源項目。親自與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過招,特別是對盧卡申科發起強大的宣傳攻勢。突然聲明同意軍事幹預利比亞,然後又幾乎承認這是錯誤決定。視察南千島群島,引爆俄日兩國關系急遽惡化。

當然還可以把關稅同盟與俄波關系改善列入這一清單,但在這兩件事情上普京總理的主導作用更顯而易見。從整體上分析2008年春天至2011年秋,嚴格來說並不存在梅德韋傑夫的對外方針,准確的說是梅普配的方針,盡管普京常常是在鏡頭後面。

如果仔細看這份清單,能夠做出不可思議的結論。梅德韋傑夫從最開始就被認為是西歐派,因為他和藹的風格以及談論現代化的演說受到歐美喜歡。但恰恰是俄羅斯對西方外交政策沒有任何進展,相比下西方以外的外交政策更成功。

俄美關系重啟或許算唯一的例外。但只在小範圍內取得成功。問題實質是俄美關系的正常化,走出小布什執政後期陷入的殭局,並多多少少恢複正常運作。也就達到這種程度,至于一系列日程上的問題,包括過俄境向阿富汗運輸物資、涉伊朗制裁、消減攻擊性武器以及俄入世得到了解決。關系重啟並沒有以制定俄美關系新模式為宗旨,因此也沒有出現奇跡。盡管總統選舉後在發展俄美關系方面不是從零開始,但還得重來一遍。

至于與歐洲的關系,特別是與歐盟的關系,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與歐盟建立的“現代伙伴關系”沒有什麼實質性內容,在歐洲反導問題上的宣言同樣不見成效,僅僅是紙上談兵。圍繞反導問題的討論,帶來的結果絕對是負面的。最後與歐盟的關系連中立都說不上:攻擊俄天然氣公司,再度激化天然氣管道項目的競爭、在敘利亞問題上嚴重分歧,這些都顯示雙方存在廣泛的矛盾。

而廣受批評的南奧塞梯戰爭卻成為俄國在與西方關系上取得的成功。盡管西方開始表示震驚並威脅孤立莫斯科,但很快就明白,適時展示武力的能力,起碼對伙伴國家起到清醒作用。盡管讓人難以置信,但從歷史的角度來衡量,格魯吉亞戰爭將成為梅德韋傑夫外交活動的主要事件,盡管這與他的公眾形象格格不入。

梅德韋傑夫時代的俄羅斯在亞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莫斯科方面開始談及制定包羅萬象的戰略的必要性,包括發展俄遠東地區的同時恢複在亞太地區的影響。朝韓天然氣管道的項目,是提出調解朝鮮半島局勢的新方式,而視察千島群島,讓人想到的是俄羅斯不會放棄亞洲。而且這並不是對日本的提醒,更大程度上是對中國,盡管目前俄中兩國關系良好。

梅德韋傑夫時期勾畫的路線,普京將繼續維護。既俄羅斯演變為一個具有地區利益範圍的強國。關于特別利益範圍的聲明,就是承認對利益劃分界線,而不是全球性的,如同蘇聯和美國。在利比亞問題上被動的立場,以及明顯加強後蘇聯空間一體化機構(關稅同盟、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獨聯體自由貿易區),都是一脈相承。俄羅斯正在為自己的優先方向定位,主要圍繞自己的邊界線,其它的都是可以拿來做交易。這只是一個開始,但征兆越來越明顯。

俄格戰爭之後的時期可能稱為外交穩定時期。這是一個過場。2008年秋天以前,俄羅斯為在蘇聯解體後政治上再次崛起已經用盡辦法,不得不重新思考,而後制定新任務。這個過程還沒有結束。普京面臨如何增添新內容。除了聲明把歐亞聯盟作為優先方向之外,普京暫時沒有提出重要的外交方向。確確實實,普京不久前與政治學家的會見讓人明白一點,普京仍然在俄美關系上情緒激動,4年來的間歇,把主要的外交重擔交付給梅德韋傑夫的普京,並沒有冷靜下來,他照舊認為華盛頓獨斷專橫和毫無禮貌。正是這個情緒化和個人的因素,將對俄美關系的日程產生重大影響。(普京盡很大努力與美國建立互惠關系,但他認為,作為回應美國公開不打算把俄羅斯看作是平等的伙伴)。盡管普京的外交政策整體上奉行實用主義並且權衡利益得失,但在對美外交政策上,由于個人的委屈,卻脫離了正常軌道。

作者觀點不代表俄新社觀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