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中華語文知識庫上線 兩岸「書同文」跨大步

中央廣播電台/江昭倫 2012.02.08 00:00
結合兩岸文化與專家學者共同編纂的「中華語文知識庫」8日在兩岸同步上線,這個首度為兩岸溝通實際需要所提出的雲端辭典計畫,內容初步涵括超過3萬筆兩岸差異用語及5萬筆學術專業用語對照詞彙,未來將透過兩岸人民自由選擇使用,自然形成共識,讓兩岸有機會再一次走向「書同文」時代。

◎構想源起馬總統文化政策白皮書

「中華語文知識庫」計畫源起於馬英九總統2008年競選總統時提出的「文化政策白皮書」,希望讓民眾了解正體字與簡體字的差別、兩岸文字語意的差異,以縮短兩岸認知差距。

2009年7月,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中國大陸湖南長沙舉行,其中一項兩岸共識就是合編大辭典。之後經過2次談判,台灣方面決定由中華文化總會負責相關工作,大陸方面則由中國辭書學會作為對口單位,並決定採納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的建議,運用雲端計算技術,建立「中華語文知識庫」,讓知識庫內容可以不受地域時間限制,有機成長,永不停止。

◎王道方式 兩岸走向「書同文」

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表示,漢字是用「形聲」法則解決書寫與語音對應的問題,是世界上唯一的「視覺辨識」主要文字,讓懂得漢字的人見其字就識其意,並進一步發展出獨特的漢字藝術性。

不過,由於兩岸之間存在「傳統漢字」和「簡化漢字」的差異,可能讓漢字之美無法被更多人認識。劉兆玄期待透過兩岸合力編纂「中華語文知識庫」,引導兩岸自然形成共識,透過王道和民主的方式,讓使用者能擇優而用,形成一套最普受歡迎、絕大部分相同的常用漢字,再透過兩岸政府的政策,再一次達成兩岸「書同文」的目標。劉兆玄說:『(原音)大家慢慢發展出一套90%大部分是一樣的,大家共同覺得是擇優的這樣一個使用,那時候我們說是又一次「書同文」,需要很長的時間。第一次書同文是在秦朝的時候發生的,是用比較霸道達成的;再一次「書同文」它是透過使用者用王道、民主,因為你使用它就是投一票,是用王道、民主的方式演化而成的。』

◎兩岸差異語對照 縮短認知差距

依照兩岸共識,「中華語文知識庫」計畫初期先以1至2年為期,合編一部兩岸常用辭典。經過2年時間努力,兩岸第一階段合編成果終於成形,並在8日正式同步上線。

內容上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一般常用差異用語,由兩岸專家進行編審,互相檢視、互相訂定。以「土豆」一詞為例,在大陸指的是馬鈴薯,台灣則指花生;又例如台灣人口中的「奶精」,大陸人則習慣稱為「咖啡伴侶」。

另一部分則是學術專業用語,將兩岸各自為政的科學專業學術領域名詞進行對照,目前第一階段已經收集約5萬筆。

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認為,透過兩岸差異用語對照,也可以記錄下兩岸各自社會發展中的變化,具有歷史意義。楊渡說:『(原因)在兩岸民間用語上可以產生的作用,就是說可以不斷收取兩岸的新的名詞、新的社會發展所留下一個長遠紀錄。』

「中華語文知識庫」上線後,大陸與台灣方面將各自擁有一朵「雲」,除了兩岸合編的常用辭典與大辭典內容是合作檢視而成、具有交集外,其它部分則依各自需要加以增編。

目前台灣部分選擇加入由民間參與自行編纂的全民詞彙,以及故宮書法藝術等;大陸則計畫加入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內容,兩岸共享內容,但也各自保有特色,相互尊重。劉兆玄希望透過不斷紀錄與整理,讓未來兩岸每個時代的文字與社會生活語文都可以透過這個知識庫流傳下去,對中華文化做出最佳貢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