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從餐桌到產地/【新聞延長線】慣行農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

欣傳媒/欣傳媒 2012.02.01 00:00

欣傳媒 | 郭至楨、黃哲斌/台北報導

隨著食品安全與環境議題漸受重視,各種打著「有機」名號的農產品充斥市面,從慣行農法、有機農法到自然農法,這些名詞的意義為何?背後又有哪些我們應該知道的秘密?因人口增加、耕種面積縮小,農民為追求最小單位的最大產量,近數十年大多採行施用農藥、化學肥料、基因改造的密集耕作方式,以人工化學技術,克服病蟲害及地力衰竭等問題,此為「慣行農法」。慣行農法的優點,就是將產量產能極大化、減少人力成本,同時栽培出賣相較佳的農產品。缺點則是長期擠搾地力,會讓土壤酸化,讓硝酸鹽及農藥等致癌物質殘留在農作物上;此外,土地及水質也會遭到汙染,嚴重危害環境生態。「有機農法」則回歸父祖輩的耕作方式,不再使用農藥、化肥、基改技術刺激生產,容許適度施用有機肥料、堆肥,以對土地無害的方式防治病蟲害,並提倡輪作休耕,讓農田恢復地力。苗栗苑裡的稻鴨庄就是以此方式耕作,農地收穫後,他們會在田裡種植苕子,增加土壤中的含氮量,同時作為天然肥料。插秧後,他們會在田水培植一種名為滿江紅的浮萍,這些水生植物能隔離空氣,阻絕雜草生長,最後自然腐爛變成土壤養分。此外,以合鴨協作耕種,也是以生物界的天敵方式,防治福壽螺等病蟲害,讓人為失衡的自然生態,不會再度受到人工傷害。有機農法的缺點是成本較高、產量較小,以苗栗苑裡每年兩期稻作為例,慣行農法每一期每公頃可收穫一萬兩千到一萬六千台斤稻米,有機農法只能收穫八千到一萬台斤。也因如此,有機耕作的農產品通常售價較高,一般家庭不易受惠。據統計,目前全球只有百分之三的農地採行有機農法,部分批評者認為,「對於整體生態的助益有限,只能嘉惠金字塔頂端的消費族群」。有機認證系統及相關產業環節,也不乏質疑聲浪。稻鴨庄執行長蕭明宏就舉例,他們曾採用某家大廠的有機肥料,往年成熟稻穗約一百一十公分高,當年卻高達一百三十公分,稻米產量也暴增,讓他懷疑有化肥成分,從此不敢再用。此外,有機認證的費用及流程,也常被認為「很難嘉惠小農」。「自然農法」比有機農法更徹底杜絕人為干預,讓農作物自然成長,只以落葉及枯草製作堆肥,此外盡量不施肥、不驅蟲,順應節令天候、風土條件栽種農作物,提倡淺耕,努力維護土壤環境的生態多樣性,利用大自然相生相剋的原理,防治病蟲害發生。一般而言,自然農法的產量比有機農法更少,目前推動或試行的農田更少。【延伸資訊】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http://www.moa.org.tw/秀明自然農法協會http://shumei.org.tw/main/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農委會補助宜蘭大學經營維護)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home.phtml【延伸新聞】從餐桌到產地/稻田的鴨子兩百位辛勤小農夫從餐桌到產地/本土油封鴨腿豐腴更勝法國鴨【明日預告】一顆70公克的雞蛋,背後能有多複雜、多曲折的故事?一隻只會生蛋的雞,又怎能與消費倫理、永續環境牽扯一起?中年轉業的攝影師,為何跑到日本學養雞?本土雞蛋又如何變成高級的歐式料理?

圖說:「稻鴨庄」執行長蕭明宏珍視著剛收成的稻作。(陳德偉、盧育君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