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新藥延命 多發性骨髓瘤慢性化

中央社/ 2012.01.20 00:00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0日電)癌症新藥陸續問世,過去被視為不治之症的多發性骨髓瘤,如今變成類似高血壓的慢性病,無法接受骨髓移植和年長的病患,都有機會延命,不必放棄治療希望。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今天指出,他有5個多發性骨髓瘤病例存活至今超過5年,其中2個年約50歲的中壯年男女,治療1年後即回到工作崗位,繼續為事業打拚。

台灣每年新增約350到400個多發性骨髓瘤病人,柯博升說,以前能用的藥物不多,用了不保證有效,又因為這種血癌容易復發,即使自體幹細胞移植,也不保證根治,患者深受煎熬,平均存活約2到3年。

自從10年前醫界發現沙利竇邁(thalidomide)的療效,多發性骨髓瘤從不治絕症變成可控制的血癌;柯博升形容,他的病人在療程結束後,每2個月回門診追蹤,就像慢性病患一樣。

去年底美國血液病學年會公布的多發性骨髓瘤臨床研究顯示,在第三期臨床試驗中,65到75歲的年長病患,先以化療藥物外加沙利竇邁的同類藥lenalidomide治療,之後再用lenalidomide維持療效,半數病患得以無病存活超過31個月,明顯優於僅用化療藥物組的12個月。

另一個第二期臨床試驗顯示,曾做過自體幹細胞移植或曾接受lenalidomide治療的多發性骨髓瘤病人,在舊疾復發時,改用最新的沙利竇邁同類藥pomalidomide,仍有1/3的病人可以緩解病情。

柯博升解釋,對於年逾65歲不適合自體幹細胞移植、或做了幹細胞移植又舊疾復發的病患,新藥讓醫師手上的王牌多了幾張,治療病人策略是「打帶跑」,延長存活期,隨時視狀況調整藥物組合。

對於65歲以下病人,柯博升認為,新藥無法取代自體幹細胞移植;台大醫院經驗顯示,慎選合適的病人,移植自體幹細胞死亡率可從10%到20%壓低到3%以下,不但最能緩解病情,也能保留新藥「彈藥」到後續階段使用,提高治療勝算。

新藥持續問世,但有的藥費高昂,參與美國血液病學年會的專家學者,正在尋找低成本高效益的新舊藥組合;柯博升認為,現在還沒有答案,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血癌愈來愈像高血壓,雖不能根治,卻能控制,年長病人有機會活得更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