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族群對立 已成香港政治議題

美麗島電子報/王慧麟 2012.01.17 00:00
對台灣社會來說,族群議題,彷彿是上世紀的事。但對香港社會來說,已逐漸走入政治議題。周日有兩場示威,值得注意。先是D & G事件,仍未謝幕。有數百名市民冒雨在D & G門口示威,要求道歉;另一邊廂,有本地孕婦在銅鑼灣示威,遊行至政府總部,要求政府解決「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問題。 兩宗事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問題的核心,來自不斷湧入的中國遊客在香港消費所造成的影響。自2004年,北京對香港及澳門開放個人遊(一般稱為「自由行」)之後,香港幾個行業初嘗甜頭。根據2010年工業署提交立法會工商事務委員會的文件顯示,2004年至09年間,自由行為香港帶來了848億港元的額外消費。在CEPA及個人遊的效應下,直至2009年底,為香港創造了54700個就業職位。香港勞動人口有近3700萬人,新增之就業職位有助減少近1%之失業率。 香港的零售業尤其受惠。在同一份文件中,政府也提到, 2009年的自由行旅客之消費模式。在不過夜(即不停留至少一晚)的自由行旅客之中,他們近99%的消費,是用於零售業。至於過夜的旅客之中,近78%的消費是用於零售業的。至於創造就業方面,單是零售業,已因此創造了近23000個就業職位。 這些沉悶數字的背後,可見自由行對香港經濟模式的巨大影響。自由行遊客除了有助香港就業之外(2011年香港失業率長期維持在3.2至3.8%之間),亦帶旺了零售業。香港零售業大幅增長,吸引外國名牌紛紛進駐著名旅遊區,令該區租金上漲。此外,香港售貨員的態度也轉變了,由過往歧視中國遊客,到現在奉他們為上賓;至於貨品方面,中國遊客已由搶購名牌產品,進而搶購平常百姓的日用品甚至進口食品等等。零售業興旺,帶來租金上升、貨品價格又上升,令香港人逐漸感受到,其日常生活也受到自由行遊客之影響。 另外,自由行的急速發展,令香港經濟基礎進一步向零售業靠攏,其他行業幾乎難以發展。特首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說了近四年,舉步維艱,例如其提出之「檢測認證」產業,未有寸進;至於教育產業以至醫療產業,進展緩慢。從中可見,在新產業未見曙光下,香港過往幾年的經濟繁榮,幾乎依賴原有之金融業,及由自由行帶動之零售業。但是,零售業急速發展之同時,其溢出效應達不到其他產業。一般基層及教育程度不高之年輕人,假如不投身零售業,幾乎得不到經濟好處,而且事業發展空間有限。最近有調查指香港之大專畢業生,起薪點多在八千元左右,以現時香港之生活指數,可謂勉強餬口。 香港急速依賴零售業發展之後果,加深了社會內部矛盾。一般市民,特別是年輕人,沒有因為經濟數據亮麗而得益,反之,因為香港經濟發展不夠多元,貧富懸殊不斷加深,向上流動不斷減少,進而遷怒於中國遊客來港搶東西、搶貴貨、搶奪公共空間,出現了「廣東道沒有廣東話,北京道只有北京話」之說。D & G 事件,加上香港政府遲遲不解決「雙非」孕婦搶奪資源的問題,另有特首參選人操弄「雙非」議題,令 「香港人vs中國人」之議題進一步發酵。現在,香港網絡上廣傳的照片及影片,除了有個別中國遊客的不文明行為(如商場大便)之外,更有香港人在火車內,因為中國遊客在車廂內吃東西而發生罵戰。 香港政府沒有能力調理經濟發展失衡之現象,又在族群對立之問題上失語。另一邊廂,個別政客又不斷操弄「雙非」議題,令族群對立之問題,逐漸走入政治議題之核心。可以預期,族群矛盾,將是本年九月的立法會選戰的一個主要議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