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隱身炊粿巷 林貞粿行見証興衰半世紀

欣傳媒/許家禎/台北報導 2012.01.13 00:00

在迪化街二段巷子內,經營約50多年的「林貞粿行」,從第一代林爸爸做學徒自己開店開始,到現在第二代林裕強、林家慶兩兄弟經營,每天出產的粿製品就有90%供應到雙北市共40、50多家市場中。即便比起半世紀前生意最好時,足足差了四成,但一句「生活過得去就好!」林家兩兄弟還保有純樸知足惜福的感恩心。

走進迪化街二段巷弄,小小工廠竟被疊得兩層樓高的數排蒸籠包圍,一般不是當地居民的路過,都會為此感到驚訝,但其實台北市國順里是大台北著名的炊粿巷,這裏有十多家規模不小的製粿店,其中經營超過半世界約50多年的「林貞粿行」,第二代林裕強、林家慶汲汲營營正為過年前一周的「發市」做準備。

「發市那天你來,我可能無閒呷你講話,蒸氣滿到整屋子,我可能看不清楚你生做什麼款喔!」負責炊粿的家慶師傅邊說話、邊與學徒把一籠籠的蒸籠疊高,俐落身手看不出來有一絲疲憊,原來他從凌晨三點開始工作,而且越到年節時候睡眠時間越少,看看一落訂單,今年肯定又要「熬夜不睡」了。

「喔,過年時做袂赴,只做菜頭粿、甜鹹年糕。油蔥粿還有發粿根本沒時間做。」一問之下才發現,今年過年時間較早要找臨時工根本也找不到。家慶師傅回憶民國77年間生意最好,那時還要一批批從中南部找臨時工幫忙,大家24小時輪班工作睡在宿舍,等過完年臨時工才能回到家裡。不過現代人怕辛苦,要找到願意做的人,困難很多,因為傳統做粿手法繁複、又不能偷吃步。

拿菜頭粿來說,磨好米漿後得加熱水手工攪拌成稠狀,還要再加入菜頭絲,有負責磨米、負責攪拌、負責洗蘿蔔切蘿蔔、還有負責調熱水,有些步驟還得兩人一組,算算年節時,工作人手得要30多人,是平日的3倍以上,從凌晨做到晚上11點,甚至是通霄都很正常。

「我根本不到外面吃粿!」家慶師傅對自家產品非常有信心,傳統手工米香濃、菜頭香厚,口感帶Q,不會太軟爛,因此每天出產的粿製品,就有90%供應到雙北市共40、50多家市場中,算是北台灣規模大的傳統手工炊粿工廠。從退伍開始接手,如今過了21個年頭42歲,家慶師傅回憶小時候就在工廠幫忙,林爸爸就是師傅,對自己特別嚴格,因為街頭巷尾都做粿,如果不認真點恐怕會丟了林家的臉。

炊粿巷看來很小,最多僅能同時兩人通過,不過家慶師傅回憶以前巷內就能做生意,人來人往、人聲鼎沸,短短一條現在5分鐘就能走完的市場街,以前半小時都還不一定走得完。現在因為飲食習慣改變,年輕人愛吃西式食物,傳統米食文化漸漸式微,再加上要買粿去大賣場,不怕刮風下雨舒服得很,因此近年來平日銷量比起以往要下滑四成,問他有沒有隱憂,「煩惱不會啦!生活過得去就好,不用太累。」

不走超大規模企業化,林家做粿知足惜福,骨子裡卻也不願米食文化消失殆盡,只要一有人想參觀、有媒體想採訪一律不打回門票,透過里長幫忙還接待國小、幼稚園小朋友來參訪,畢竟誰都不想讓傳統手工粿,變成下一代書本中的「考古美食」。

圖說:林貞粿行經歷半世紀,看盡迪化街粿巷興衰,第二代林家兄弟接手依舊遵循古法手工製作。(記者許家禎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