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團結台灣,邁向大聯合政府

美麗島電子報/郭正亮 2012.01.09 00:00
最後一場政見發表會,蔡英文首度提出「停止內耗、團結台灣」的「大聯合政府」主張。她承諾在當選後不會「贏者全拿」,會「節制總統權力」、會「尊重民主、尊重社會多元的聲音」,表示將落實「協商式民主」,化解台灣內部的不信任和政黨對抗。具體做法有四: 一、新內閣將是「大聯合政府」,納入不同政黨及社會各界人才。 二、總統接受國會決議,應邀前往國會進行國情咨文報告。 三、重大爭議政策,包括兩岸政策,將以多數共識做為推動前提。 四、為了避免行政立法僵局,將建立常態化的政黨溝通機制。 選後挑戰嚴峻,必先團結台灣 蔡提出「大聯合政府」,並非臨時起意,最近幾個月來,她已不斷強調「不會一人一黨做出重大決策」。1月7日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更表示「如果要有真正的安定,真正提昇治理的效能,政治機制就要更包容,要擴大政府的社會代表性」,行政院長「未必要民進黨籍」,組閣「不會排除黨對黨協商、黨進黨出」,並以2000年唐飛經驗為鑑,認為失敗原因是「沒有先找在野黨談」。 2008年馬英九以58%高票當選總統,國民黨也贏得立院四分之三席次,但在如此優勢下執政三年多,朝野爭議最大的兩岸政策,至今仍然無法贏得過半支持。2011年9月25日,陸委會針對「九二共識」民調,只有49.4%認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只有48.4%贊成政府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作為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基礎。2011年10月7日,研考會針對民眾的兩岸政策評價進行民調,只有38.9%表示滿意,不滿意高達29%。 2008年壓倒性獲勝的國民黨,尚且無法凝聚兩岸政策的過半支持,2012年三人參選下,選舉結果充其量只是脆弱過半、乃至不過半執政,朝野實力差距比四年前更接近,更難奢求政局穩定。一旦朝野各行其是,可以想見5月產生的新政府,必將因為朝野較勁陷入內耗危機,即使馬連任也無從倖免。 更嚴峻的是,1月14日選後台灣,即將面臨兩大外來挑戰: 一、歐債將在今春進入償債高峰期,歐元區經濟很可能在上半年探底,稍有不慎,很可能引發全球二次衰退危機。 二、中國高層將在今年10月舉行十八大改組,在此之前勢將展開寧左勿右的黨內鬥爭,對兩岸談判更難有讓步。 兩大外來挑戰,加上美國經濟復甦緩慢、中國經濟面臨下滑,都使新政府幾乎沒有犯錯空間,必須及早團結內部,避免內耗衝突,才能因應空前挑戰。就此而言,蔡英文提出「大聯合政府」,實為因應選後嚴峻情勢的負責表現。 以英德為師:大聯合克服大危機 一般而言,聯合政府只需掌握國會過半席次,大聯合政府(Grand Coalition)則意指「掌握國會席次超過三分之二的聯合政府」。在先進民主國家歷史上,最有名的大聯合政府成功個案,首推1940-45年的英國戰時內閣,以及1966-69年的西德大聯合政府。其中,英國組大聯合,是為了因應戰爭危機;西德組大聯合,則是為了因應經濟危機。不管何者,都是為了因應特別緊急的外來衝擊。 首先是1940-45年的英國大聯合政府。 1939年9月納粹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向德國宣戰,德軍閃電出擊,1940年已佔領波蘭、丹麥、挪威,不但法國岌岌可危,英吉利海峽也戰雲密佈。1940年5月,英國首相張伯倫因為綏靖政策失敗引咎辭職,邱吉爾隨即奉命組閣,以「戰時內閣」(War Cabinet)為名,籌組大聯合政府。 邱吉爾為了團結全國,邀請在野黨工黨主席艾德禮擔任下議院副議長兼掌璽大臣,並在下議院發表著名演說:「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淚水和汗水獻給大家。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只能用一個字來回答:勝利,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結果邱吉爾內閣在下議院以381票比0票,獲得全面支持,工黨主席艾德禮後來又改任自治領事務大臣兼副首相。 英國戰時內閣的大聯合,使英國得以團結全國一致對外,直到1945年5月德國宣布投降,戰時內閣才轉為看守內閣,大聯合政府才解散改選。事後回顧,如果邱吉爾未能及時組成大聯合政府,英國能否堅不談和,能否挨過1940年9月到1941年5月長達8個月的德軍大轟炸(倫敦被炸長達76天、4.3萬市民死亡、10萬幢房屋全毀),恐怕不無疑問。 其次是1966-69年的西德大聯合政府。 1966年春,西德陷入戰後第一次經濟衰退,導致嚴重的財政赤字。自由黨堅持削減赤字,與基民黨爆發嚴重衝突,因此退出聯合內閣,原屬保守陣營的基民黨,不得不和長期對手社民黨共組大聯合政府,邀請社民黨首席經濟學家席勒擔任經濟部長,於1967年6月通過「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該法案被稱為「二十世紀中期經濟干預的偉大憲章」,主張政府積極干預經濟,訴諸財政擴張政策,從此啟動了「德國版的凱恩斯主義」,成功化解了1966-67年的經濟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聯合政府期間,社民黨主席布蘭德擔任副總理,也使社民黨主張的「東進政策」(Ostpolitik)得到更多宣揚機會。1969年大聯合政府解散改選,社民黨贏得政權,布蘭德上台後即以「東進政策」為核心,創造出改變兩德歷史、乃至歐洲命運的「德國模式」。 如果沒有戰時內閣,英國未必能夠撐過二次大戰;如果沒有左右共治,西德未必能夠度過經濟危機,更不要說啟動後來的兩德和解運動。 政黨協商人事,政策求同存異 選後台灣所面臨的外來挑戰,即使不如1940年英國嚴峻,比起1966年西德的經濟危急處境,恐怕有過之無不及。脆弱過半、乃至不過半的新政府,如果不能優先團結內部,面對歐債惡化+中國改組的雙重衝擊,恐將難逃崩盤危機。 國民黨每以2000年失敗的唐飛組閣經驗,否定聯合政府的可行性,但當年的失敗主因,在於未經政黨協商,唐飛並無政黨代表性,只以個人身分接受總統延攬組閣,並未得到國民黨背書。就此而言,2000年唐飛組閣只能說是「跨黨派政府」,並無「聯合政府」之實。 要避免重蹈覆轍,朝野共組聯合政府,必須以政黨協商為前提,確立政策合作範圍,才能確保國會支持,避免引發政治對抗。唯有透過政黨協商確立人事,進一步的政策合作才有可能。 對蔡英文來說,選後最優先的合作議題,首推兩岸政策,尤其是如何凝聚出廣納朝野意見、「中國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台灣共識,更是當務之急。如果蔡英文1月當選,從2月改選立法院正副院長、到5月確立聯合政府人事、到召開台灣共識會議,三者可說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凝聚台灣共識,創造兩岸雙贏 對北京而言,台灣如能共組大聯合政府,對兩岸和平穩定+和平發展來說,都是利大於弊。畢竟在五十對五十的台灣社會,一黨單獨執政並不足以確保穩定多數,更不要說處理特別敏感的兩岸議題,即使馬在2008年以58%當選總統,仍須面對本土民眾的激烈抗爭。所以如此,是因為「台灣人認同」早從2008年以來就躍為主流,認同「我是台灣人」高達50.8%,遠超過「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40.8%。18-29歲年輕人,更有高達75%認同「我是台灣人」,只有15%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面對國家認同分裂、朝野實力相當的台灣社會,北京擱置敏感議題,接受「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兩岸漸進協商路線,堪稱明智之舉。但為了讓兩岸交流可長可久,北京如能與具有更大代表性的台灣大聯合政府互動,顯然更能穩定兩岸和平發展。唯有先整合台灣朝野分歧,更高層次的兩岸協商,才有可能真正落實。 就此而言,蔡英文提出「大聯合政府」主張,正是為兩岸即將啟動的更高層次談判,預做整合朝野的政治平台。唯有共組大聯合政府,凝聚出台灣共識,才能使兩岸協商穩步前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