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政經姦情重創民主:經濟蕭條連鎖效應 民主遇考驗

立報/本報訊 2012.01.04 00:00
策劃、編譯■李威撰、謝雯伃西方國家深陷經濟危機,令人不免會聯想到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儘管許多人相信,目前的高失業尚未惡化至1933年的境地,且政壇上已不復存像希特勒一般懂得操弄民主的民粹政治人物,但經濟危機確實在幾個層面上削弱了民主政治的發展。經濟受創 大眾對民主失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上警告大眾,切忌掉入「還沒這麼糟」的感覺陷阱裡。他指出,當政府持續推動緊縮方案,卻無法同時提出經濟成長的願景時,民主政治無疑遭受到雙重打擊。他舉例,即使在經濟受創較不深的富有國家,經濟因素已促使極右派政黨成為不容小覷的政治勢力,如奧地利極右派的自由黨(Freedom Party)及芬蘭反對移民的真正芬蘭人黨(True Finns)。類似的情況在較貧困的中東歐地區更加普遍。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11月曾提出證據指出,「新歐盟」(New E.U.,指柏林圍牆倒塌後才加入歐盟的國家)對民主的好感度急遽下降,經濟受創愈深的國家,對民主也就愈加失望。在眾多國家中,匈牙利的局勢最類似1930年代的情況。匈牙利雖不在歐元區之內,但由於龐大外幣債務而使得經濟深受其害。右派政黨趁此崛起,甚至有政黨透過民主機制而崛起,隨後再提出反民主的制度改革措施。反羅曼人(Roma)及反猶太人的極右政黨「更好的匈牙利運動」(Jobbik)趁勢入主國會,成為匈牙利主要政黨之一。另外,中間偏右的青年民主黨(Fidesz)也在2010年獲得壓倒性的票數,囊括國會2/3席次,躍升為匈牙利執政黨。青年民主黨上台後,採取不同措施壓制反對黨,並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提議重新劃分選區;不僅如此,司法獨立性亦遭受侵犯,法院到處充斥效忠執政黨的人員;另外,不僅國營媒體淪為執政黨的傳聲筒,某些獨立媒體也遭到政府取締。技術專家統治 喪民主本意歐洲外交關係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馬德里辦公室主任托里布蘭加(José Ignacio Torreblanca)在《國家報》(El Pais)上指出,當前的經濟危機從兩個不同的方向激發民粹主義抬頭,導致民主岌岌可危。對債務國(特別是南歐)而言,民眾不滿政府屈從外力,在國內施行緊縮政策;對債權國(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芬蘭與荷蘭等國)民眾來說,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亦不願砸錢去紓困那些瀕臨破產邊緣的國家。托里布蘭加表示,經濟危機持續延長時,首先是代議制民主的失靈,接著是民選政治領袖的失勢(如貝魯斯柯尼與巴本德里歐),最後取而代之的則是技術專家統治。專家取代民選政治人物,意味民主向市場低頭,專家本身不具任何民主正當性。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的自我統治,意味人民有選擇的自由,但他們現在卻深切地意識到自己的命運正任由他人擺布。托里布蘭加形容,歐洲各國就像暫時處在一種「開明專制」狀態:政府為人民著想,但政府卻無法代表人民。但他也表示,如果技術專家無法讓情況有所好轉,日漸勃興的民粹主義將大行其道,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將廢棄民主本身。救銀行不顧百姓 政府角色錯置另一項對民主的挑戰則是政府的角色錯置問題。失業率仍居高不下的同時,政府的緊縮方案很可能讓失業問題變得更嚴重,但政府為何仍積極地支持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前首席經濟學家強生(Simon Johnson)表示,搶救銀行的箇中道理,幾乎已經成為一種顛撲不破的意識形態:因為銀行在經濟復甦上是不可或缺的要角。這一意識形態在歐美國家相當明顯。政府減少社會計畫支出,使民眾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但同時,過度放款的銀行卻無須承擔惡果,反而獲得政府更多紓困。這一結果導致社會陷入緊張關係,破壞了民主政治的穩定性。(綜合外電報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