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墜腸不及早治療 小心腸子卡住造成壞死

台灣好新聞/記者黃玿琮/台中報導 2012.01.02 00:00

「墜腸」不及早治療小心腸子卡住造成壞死!衛生署豐原醫院外科醫師賴基鴻指出,嵌頓性疝氣是腹股溝疝氣的一種嚴重併發症,若不緊急治療可能產生腸壞死進而危及到生命的安全。

80歲的林姓老翁,去年開始右側鼠蹊部就常有個忽大忽小的腫塊,休息過後腫塊會自行消失,至診所就診時醫師診斷為右側腹股溝疝氣,因不影響日常作息故並不特別留意。有一天夜晚因右下腹部劇痛難耐遂至衛生署豐原醫院急診室就診。經醫師瞭解病史及臨床檢查後診斷為嵌頓性疝氣,緊急會診外科醫師進行腹股溝疝氣修補手術,發現腸子卡在疝氣囊袋中,所幸腸子尚未變黑壞死等現象,術後林姓老翁恢復情況良好已順利出院。

豐原醫院外科賴基鴻醫師表示,疝氣的症狀在台語有個形容詞叫「墜腸」,患者會抱怨在久站或是肚子使力過度後,例如粗重工作、腹部用力、上廁所便秘或是經常性咳嗽時,會感覺到腹股溝的腫脹,甚至可以摸到凸出物;一般來說凸出物可以自行推回或是躺下休息,當肚子的壓力下降時凸出物便會自行消失,但若發現凸出物無法自行推回或即使躺下休息亦無法消失且有合併疼痛的症狀,便極可能是嵌頓性疝氣,此時應盡速就醫以免造成生命危險。

嵌頓性疝氣是腹股溝疝氣的一種嚴重併發症,若不緊急治療可能產生腸壞死進而危及到生命的安全。腹壁(肚子)的肌肉就好比一張大網,將肚子內的器官妥善包覆住,但隨著年紀的增加,腹壁結構越來越鬆散,或是因為生活習慣,例如長期便秘導致排便用力、抽菸引起的慢性咳嗽、經常性搬重物、肺氣腫、肝硬化、過於肥胖及糖尿病等,都可能導致腹內壓力增加,而引起疝氣發生的機會。

賴基鴻醫師表示,疝氣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兩種,先天性較常見於胚胎發育期結構沒有成熟正常,鞘狀突未閉合所產生,而早產兒身上發生機率較正常兒童更高,約為三分之一;後天性疝氣發生主要原因為年齡增長而腹部壓力增加,以及身體結構的退化或腹壁彈性纖維及膠原蛋白減少所引起,男性發生機率較高,女性發生機率則不到男性的三分之一。

賴基鴻醫師提醒患者,疝氣的診斷並不困難,通常用眼觀察、用手觸摸就可確定,若為上述疝氣的高危險群,當發現肚子和大腿交界處有不明凸出物時,便要盡快就醫檢查與專業醫師討論最適當的治癒方式。

雖然疝氣可能經過數月甚至數年不會惡化,但未治療的疝氣,其症狀不會自行改善,如果放任不治療,受損部位容易隨著時間增長越變越大,也可能造成嵌頓性疝氣及腸壞死,嚴重的話,甚至有致命的危險。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