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111219 10:56:26)東海大學社會學系與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於12月5、6日兩天聯合主辦第六屆「金融、技術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此次邀請8位大陸學者、6位社會系教授與國內相關領域學者共15位,發表15篇文章。這是東海大學與北京大學合辦的第六屆『金融、技術與社會』研討會。會議開幕式邀請葉副校長、高承恕教授、蔡瑞明主任與陳介玄教授主持。葉副校長以他近年來專攻的財務數學的研究,指出在金融海嘯襲擊的時代,金融與社會兩個研究領域的交流非常重要,他認為社會學系老師對於兩岸的企業、金融研究的社會學研究,能夠在學術領域中實質碰撞出知識,具有開創性,相當可貴。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及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學術交流已有二十餘年。此次邀請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劉世定教授及邱澤奇教授分別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亦是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前後任的主任,經歷非常豐富。其餘受邀之大陸年輕學者在劉世定教授與邱澤奇教授的帶領下,對於兩岸三地的社會經濟變遷以及企業、金融與社會之關係具有深入瞭解,不僅緊扣住當代社會之發展,並開該領域研究之先河,也帶動國內學者研究風潮。
就如本次的Keynote Speaker高承恕教授談及全球化的金融寒冬,他認為過度生產、過度消費與過度金融槓桿使得全世界正在自食全球化的苦果。他認為人類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重大危機,資本主義內生的問題持續帶來重重的挑戰,但是,他樂觀地指出世界各國一定會思考出一套解決之道。就如同近十年工業生產體制逐漸延伸涵蓋至金融體制發展,由於資本的流動性格,及其與社會體系之間的關連互動,使得一國一地的金融市場必須和全球資本市場扣連在一起。而所有的金融活動,同樣也都具有超越國界的內在趨勢和屬性,這是古典社會學處理「社會秩序如何可能」的必要延伸;同樣地,經濟學門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的分析,通過個人追求自利,最後可以組織成為一個社會的見解,也都無法深刻解釋金融活動立基的那個複雜且龐大的制度體系。正由於金融市場表現出極為強大的不確定和波動問題,使其強烈依賴各種制度設計,以遂行資源的順暢移轉。於是,傳統的「社會秩序如何可能」和「看不見的手」的學理問題,都得在全球資源可遂行移轉的模型下重新思考。
整體而言,金融、技術和社會等三個面向及其內在關係,構成了金融社會學觀察的重要軸線。著眼於前述核心關懷,集合兩岸三地金融社會學領域學有專精的學者,舉辦了這次深具意義的研討會,不僅可收繼往開來之效,會議成果對於台灣企業界及政府的決策也必定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更希望藉此對台灣、東亞乃至北亞社會變遷長期發展,進行回顧與反省,更期盼能對長期關懷的台灣,它的未來,提出一個更具體發展的圖像。
圖說:第六屆「金融、技術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與會貴賓及人員合影。
訊息來源:東海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9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