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美國如何重返亞洲

立報/社論 2011.11.24 00:00
無論是剛謝幕的APEC,或是歐巴馬此前訪問澳洲,都再三提及「美國重返亞洲」。這個訊息,被視為歐巴馬任內最重要的外交談話,引起諸多討論。

善意解讀,美國重返亞洲,乃體會到當全球經濟衰退之際,美國必須擁抱亞洲這個高經濟成長區域的必要。

但亞洲從來就不是一個同質性的區域概念。它的內部分化很嚴重,從上個世紀戰後,首先分裂成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而美國又強化了這個地緣對峙。其次,縱使進入後冷戰的「和解」時期,經濟競爭取代軍事對抗,但「中國崛起」所打破的傳統地緣均勢卻讓周邊國家又愛又恨。

若要一言以蔽之,亞洲國家對中國的態度大致可以說是「經濟親中、軍事依美」。舉例而言,亞洲目前唯一的自由貿易區只有「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但實際上,東協國家,例如越南、菲律賓都和中國有敏感的領土爭議,而這又促使中國的周邊國家更依賴於美國這個「外部權威」來對中國進行制衡動作。

不只是若干亞洲國家希望打美國牌,從中獲取最大利益。對歐巴馬政府而言,中國更是重要的經濟競爭對手。例如歐巴馬力推的綠能產業政策,才剛處於幼稚期就已經被中國打得落花流水,如果缺乏進一步的強勢作為,則歐巴馬的產業政策與創造就業承諾,將提前化為泡影。

這就是美國倡議TPP的脈絡。實際上,這個構想究竟是否能實現?何時成真?倒非當前的迫切問題。必須被優先解讀的意涵是,TPP的自由貿易門檻極高,從智財權到勞工與環保標準,都在TPP 先行試行,說穿了就是美國把自己的貿易(制裁)標準區域化罷了。

這些標準在30年前,被整慘的是台灣、南韓等賺取美國鉅額貿易外匯的亞洲新興國家。301條款讓人記憶猶新,而在1980年代中期真正催生勞委會的推手,其實也是美國對台廉價勞工的指控。

時至今日,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不時出現,但雙邊貿易糾紛容易讓其他人作壁上觀,因此必須轉進。TPP乃是美國所佈局的一個新經濟圍堵政策。

然而,TPP要在亞洲呼朋引伴並不容易。畢竟,TPP本身的超高貿易標準就已經與許多亞洲國家的自身經濟發展利益相衝突。

現階段的亞洲國家,多數是經濟機會主義者,他們的成長離不開中國的地心引力,卻也不能沒有美國居中扮演均勢力量。這是亞洲當前的精神分裂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