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福康里,撲鼻而來陣陣饅頭香氣,狹窄巷弄裡堆疊數十個蒸籠,一群媽媽們圍著桌子,有人揉麵團,有人忙塑型,有人把做好的饅頭擺上蒸籠,她們一天能做出數百籠饅頭,打造社區經濟力,幕後最大功臣就是侯阿忠。
侯阿忠本來是中國鋼鐵公司員工,提前退休回家當里長,想服務里民;當上里長後,許多弱勢民眾常來請託幫忙,希望能代為找工作,侯阿忠感受這些弱勢民眾、單親家庭的無奈,於是開始想辦法,希望能為這些民眾找出路。
侯阿忠利用社區媽媽教室資源,剛好有一名里民從前是饅頭師父,就請饅頭師父教大家做饅頭;但侯阿忠發現,饅頭師父遵循守舊作法,饅頭沒有彈性,Q度全被破壞,做不出好饅頭就沒有競爭力,於是侯阿忠自己找書研發、吃遍饅頭店,也開發新食材。
一開始研習之路並不順遂,侯阿忠是饅頭門外漢,不懂如何掌握發酵時間,也搞不清楚什麼樣的濕度、溫度最適合做饅頭,跌跌撞撞好久才摸索出輪廓;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吳寶春介紹揉麵團技術,讓侯阿忠驚為天人,原來麵團要好吃,必須要快速拉開,塑型之後饅頭才能結實Q彈。
侯阿忠努力研發,更不藏私,除了教里民技術,也自己開發做饅頭的器具,更自費買82個蒸籠、負擔瓦斯費,至今已付出新台幣30餘萬元。
侯阿忠的付出,讓福康里饅頭班從30人爆增到3、400人,每週至少聚會2天做饅頭,每天可生產約9000顆饅頭,也有不少社區媽媽開店做生意,靠饅頭技術貼補家用。
少鹽少油少糖的福康里饅頭,口感紮實,吃得到高雄人在地打拚、努力生活的滋味,也能感受高雄里長疼惜弱勢的濃厚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