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專欄/歷史真相乃必要之善 --228事件70週年有感(上)

蕃論戰/KSH/專欄 2017.03.02 00:00
蔡英文出席「國際大屠殺紀念日」時表示,戰後的德國經過長期努力,透過道歉、賠償,並積極推動各年齡層歷史教育,進而把「反納粹」定為法律。作為一個同樣曾有迫害人權紀錄的國家,臺灣也應學習德國的勇氣,面對歷史。但蔡英文面對被國民黨迫害的陳水扁案、郭瑤琪案卻是用什麼心態?怕引起藍綠對立,所以讓扁、郭繼續含冤不得雪?蔡英文堪稱偽君子?蔡英文沒有釐清一些事件的真相,不僅不合乎轉型正義,更與製造白色恐怖無異。今年是228事件70週年,發生的起因,實非一日之寒。蔡政府應以此為鑑,深思熟慮,作為國政的參考,更勿漠視「滴水穿石」之理,一個小細節均足以影響臺灣永遠。 白色恐怖意指反動統治者大規模逮捕、屠殺革命民眾、破壞革命組織、殘酷鎮壓民眾革命運動、民族解放運動的恐怖行為,且是由體制方發動的恐怖活動。在目前的中文涵義中,它往往被用來指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在執政期間曾經實行的恐怖統治;在美國,它則用來指麥卡錫時代的反共恐慌。1871年3月28日,身為「工人階級實質上政府」的「巴黎公社」正式成立,政府軍竟然在普魯士軍隊的幫助下,對公社成員發動攻擊,公社成員也群起反抗,因為一時找不到代表公社的旗幟,公社裡的一名女工於是從自己身上的紅裙,撕下一塊紅布,作為公社的標誌。從此以後,紅色便引用為一切進步熱情、反抗不義的階級解放符號。與此相對,代表反動、保守的勢力,便是「白色」,而由其發動的一切恐怖鎮壓行動,就是所謂「白色恐怖」。 1947年發生在臺灣的228事件,也被視為是白色恐怖,它帶給廣大臺灣民眾心靈上的創傷至今尚未完全癒合。幾十年來,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關於228事件的解釋經歷了極其曲折的發展歷程,臺灣政府(包括國民黨和民進黨)、中國、臺獨人士、受害者、加害者和學術界各自出發,對事件進行各式各樣的解讀。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不同的看法恐又會因各種原因而發生改變。畢竟228事件背景因素極為複雜,總體而言,大多數人士認為事件的發生與臺灣當時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面臨的深刻危機大有關係,既有遠因的日漸增加,又有近因的擠壓;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人為因素的推波助瀾;既有當局行為失當之弊,又有民眾失望憤怒之誤。 1、政治經濟 有一種看法是:(1)政治上的失誤,這首先表現在人事上,即臺省籍人士和外省籍人士待遇不平等,而部分外省籍人士的腐敗讓臺灣民眾留下了極為惡劣的印象;(2)經濟上的失策,造成整個臺灣經濟呈現一片蕭條淒涼景象,使得臺灣民眾長期受到經濟上的壓迫;(3)文化差異所產生的心理隔閡,使得臺灣民眾有理由覺得幻滅,甚至有一種被出賣了的感覺。 但任何個人、任何組織都不可能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動員這麼多的群眾。國民黨曾說這是「奸黨和少數野心份子有計劃、有組織地煽動起來的。」完全是為了鎮壓而製造藉口。 還有一些看法從三項方面分析228:(1)殖民地統治的延續,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制度與日據時期的總督制同樣專制;(2)專賣、掠奪以及與民爭利的經濟體制與政策;(3)貪汙、腐敗和無能的政府。 總體來說,是由於不當的治臺政策→高度極權→行政腐敗→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從而官逼民反。 2、文化衝突 有學者從臺灣自主性態度看問題,認為228是兩個族群文化衝突的結果,是社會文化衝突與摩擦所致,是臺灣光復後「兩岸統一」的後遺症,而引起這個後遺症的主要癥結,在於當時中國與臺灣社會的生活水準及觀點價值差距太大,彼此隔閡太深而適應不良,雙方意識型態相差太遠,而當時政府並未完全洞悉此點,故未做有效的施政。 3、社會期望理論 社會期望理論認為:當社會福利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持續提高,繼而因某種原因急轉直下,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遭受挫折時,可能形成攻擊和忿恨的情緒,從而引發社會暴動。日據時代後期的工業化、皇民化和南進化運動,使臺灣人的生活水準、教育水準、文化素養得到很大的提升。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給臺灣人,尤其是臺灣的知識份子帶來很大的希望,以為可以過更好的生活。然而,在臺灣長官公署的統治下,政治腐敗、經濟凋零、通貨膨脹、失業增加、政治和文化歧視……等種種弊端叢生,使臺灣的社會成就指數(經濟成就指數和教育文化指數的平均數)退步,導致臺灣的社會期望指數與社會成就之間形成巨大落差,故雖是事後諸葛,但228的發生在當時幾乎不可避免。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