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別比他們更暴力 --負面傳播的省思(下)

蕃論戰/KSH/專欄 2016.12.20 00:00
然而,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公民新聞畢竟是非專業人士的非專業行為,這就不可避免的滋生許多問題,網路暴力便是其中之一。網路暴力從本質上而言是由於網路行為主體違背了一定的社會規範和所應遵循的行為規則。公民新聞在傳播過程中,會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態下,對網路暴力的滋長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這與傳播新聞的個人有關,也與網路環境有關。 1、公民新聞傳遞片面資訊,誘發網友的暴力情緒 新聞真實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不僅包括細節和現象真實,還包括整體和本質真實,後者更為重要。在公民新聞的傳播中,由於傳播主體的非專業性,公民新聞在傳播事實時,往往只顧及其中一個方面,或者只對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機械式照搬,易讓大眾失去了看見事實全貌的可能性。而這些被傳播者片面突出的資訊,可能正是網路暴力情緒的誘導因素,如假資訊、片面化資訊,讓大眾用部分認識代替整體認識,從而造成對資訊的誤解。 2、非理性增加網路暴力 網路社會中的網友與現實社會中的公民有著很大的不同:前者因其身分的隱蔽性,易呈現出情緒化、非理性……等心理特徵,再一次讓網路暴力成為可能。網路暴力事件的突出特徵是語言的粗俗、暴力,在現實社會中,很少有人會毫無顧忌地使用類似的表達。網路暴力事件中往往會出現意見一邊倒的趨勢,一個本來就要素不全的公民新聞在網路傳播過程中就像滾雪球一樣,經過網友情緒的不斷加持,會迅速走向意見和情緒的極端化。 3、網路自由成為網路暴力的助力 淫穢、色情、暴力、虛假……等類型的資訊,讓我們不得不承認有時網路確實是一個不夠秩序化、規範化的場所。網路給人最大的感受是「自由」,資訊的發佈者大多是未經身分認證的普通用戶,這造成的直接結果是資訊來源的不確定性。網路暴力像是一種情感宣洩,是一種依靠「人多勢眾」而進行的群體發洩行為。 4、別讓網路有暴力 (1)強化民眾素養教育 在公民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因對事實的某一部分進行放大式傳播,從而誘導網友的情緒走向極端,產生網路暴力行為。進行媒體素養教育不是為了把每一位參與者培養成為專業化的新聞報導人才,只是為了對他們的網路參與行為進行規範化限制。 (2)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網路暴力的來源,通常是這些媒體未經把關的新聞評論,其個人的情緒化和非理性經過網路的發酵,就轉變成了群體式的情緒化和非理性。網友情緒的衝動、暴躁、思想的非理性化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雖然根除困難,卻可以通過引導加以規範。社會化媒體環境下,活躍的主體除了傳播公民新聞的個人,還有新聞機構,對引導公共輿論走向合理有序責無旁貸,要擔負起相應的職責。 (3)網路的法制化 大多數法律法規針對的只是個人行為,對於集體違規行為很少做出有效的規範。加諸暴力的公民新聞實質上是公民言論自由權利的濫用,需要更加具體和嚴格的法律法規加以限制。通過立法的方式對公民新聞的傳播活動加以約束,無疑是治理網路暴力行為的有效措施。 社會化媒體環境下的公民新聞會產生正反兩方面的影響,血腥暴力事件是新聞報導中的敏感部分,十分容易觸及倫理道德問題,比如忽視人道主義關懷、忽視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對血腥暴力事件進行報導時,記者務必要慎重,秉持對公民個人的尊重,使得公眾心理能更加健康,盡量減少新聞報導的負面影響,使新聞傳播符合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新聞傳播傳達的除了是真實的事件外,還要謹記的就是要考慮大眾,爭取社會的真正和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