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傲慢與偏見?談談師德(上)

蕃論戰/KSH/專欄 2016.08.15 00:00
教育部長潘文忠廢止微調課綱,堪稱是蔡政府上任以來,極少數振奮人心的政績。反課綱之所以能成氣候,原因包括有良知的老師根本「教不下去」。然最近一名學生父親在臉書氣憤地表示:自己是農夫,竟害孩子被老師取笑,笑他家小孩叫他休學回家插秧算了。該父親雖又說老師已做解釋,是學生沒交作業,故老師「關心」的方式引起誤會。語意的傳達,有時確實會發生誤差,但以親身經歷:在筆者就讀小學時,已有少數自視甚高的老師,常以極為刻薄的言語羞辱家境或成績稍差的學生。言語霸凌至21世紀仍未間斷,難道農夫沒有受教權?假設前述事件真是類似「師生有誤會」,但是為人師表,眾目睽睽之下取笑學生乾脆休學回家插秧,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此老師的道德亦有待商榷,師表之「表」,又「表」於何處?自以為高人一等,其心態是否已經嚴重扭曲到有瑕疵了?即便要學生專心讀書,以此種「激勵」的方式處理,並非絕對必要。 再用前新聞為例:農業一直是臺灣之本,卻亦是權利較被忽略的職業。反觀高學歷的政客與官僚,因為那些貪汙顢頇,更會誤國,仍反過來自認高尚。務農種植作物提供眾人生活,未作奸犯科,當教師的就是要教育學生了解不同職業的不同貢獻與特性,不應存有藉機恥笑的思維。或可利用機會教育,指導學生如何忍辱負重韜光養晦。或許威權時期壓迫與追求文憑的風氣,讓許多職業長期受到歧視與傲慢的偏見,就如同運動員往往被外界以能不能奪牌、與奪牌多少衡量其貢獻,但問題在於:獎牌不是唯一標準,而將獎牌轉換成文憑、證照……等亦同理適用。沒有勞工,我們會有房子住?沒有勞工,我們會有食物吃?老師不當的一句話,足以散播不當的價值觀,或是造成陰影進而誤人子弟。不知道將心比心,所有的行業皆有其尊嚴與辛勞,人類不因貧富而有貴賤之差。腳踏實地,人人對社會都有正面的貢獻。 一些教師,養尊處優、生活優渥、自傲自視、活在象牙塔裡不食人間煙火、EQ低落,甚至彼此袒護、息事寧人、姑息包庇,早已不正常不適職。羞辱、凌虐學生的不堪行為,確實不僅有單一個案,至少在臺灣已「行之有年」。當「殺貓」事件竟又重現,社會紛紛要求提昇年輕人品德,以及以廢課綱方式保障學生權益的同時,必須重新思考學校教育「言教不如身教」的源頭:教師品德。做人講道德,為師講師德。「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做事。」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講述著古老卻又現實的真理:做人要講道德。道德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國之基。做人,應該身先立德;為師,應該以德從教。德為師之魂,師德即是從教道德,包括思想與品德作風方面的素質。 《世說新語》講:「百行以德為首。」《大戴禮記》說:「行德則興,背德則崩。」孔子是最早把「率先垂範,為人師表」作為老師道德要求的人。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他甚至還主張「無言」之教,強調教師要加強道德修養。師應當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師個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不愧人師的地步。教師有好的品質,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良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在國外教育史上,教育家也都強調為人師表講道德的重要性。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教師應該是道德卓異的優秀人物。」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強調:「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動的源泉中才能湧現教育的力量。」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指出:「教育是一切美好化身和可資仿效的榜樣。」由此可見,為人師表已成為古今中外教師共同遵守的一條重要道德規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