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詐騙集團公督盟

蕃論戰/程凱/專欄 2016.04.29 00:00
近幾年讀者對公督盟一定不陌生,打著監督國會公民團體的假面具,公督盟儼然成為立法委員們的頂頭上司,硬逼著113位立委非得依照他們自己設計創造出來的評鑑指標與遊戲規則走,不但完全欠缺客觀公正,更嚴重偏袒特定政黨。更不該的,理應客觀公正進行評鑑的團體,也扮演起推銷法案的政治掮客、對高度爭議的政治議題表達立場。所謂的公民、公正、公開、公平,完全是自欺欺人的笑話,實際上就是政治圈中的詐騙集團。 公督盟對立法院的評鑑,幾乎完全依照量化數據而來。對公督盟而言,立委好壞的關鍵,集中於以下指標:會議出席率、發言次數、提案次數、預算刪減量等。量化資料,看似客觀公正,但用在立法院卻是大有問題。包括委員會開會日,各個立委在八個委員會間巡迴繞境,因為有簽名就算有出席。當天委員會的議題明明就無聊又沒梗,為了累積發言次數,只好天馬行空亂問。為了提案次數,各種作業績的案子競相而出,有修改標點符號的、改法案名稱的、專門提廢止案的、改錯字的,以上有一案是一案,通通符合公督盟標準。 公督盟自以為的客觀公平,實際上卻直接造成立委問政品質低落。為了應付以上各個數據標準,製造出漂亮的成績單,委員們無形之中浪費了多少時間與資源,做了一堆應付性質、虛應故事的白費工,這難道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立委表現? 我們應該思考,對公共事務而言,針對立委的問政表現單純用量化為依據是否公平?首先,立委有區域立委與不分區立委之分,兩種委員因為身分的不同,本來就應該在職權行使上有不一樣的表現、在專業上更有不同的分工。再者,負責任的民意代表,我們難道期望他不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神,針對某一特定議題進行了解,在深思熟慮之後,進行質詢、提案與預算刪減,而希望看到他們濫竽充數,只要成績好看?簡言之,我們希望國防專業立委趕場去不同委員會簽到,或是明明不了解卻還要在非國防外交委員會問一些自己都不瞭解的問題? 當然,演戲要演全,對於各界批評公督盟的量化指標,公督盟也不是沒聽到,所以後來針對提案內容,加進了所謂對公益有貢獻者可以加分的條件。然而,所謂的公益性,定義為何?由誰判斷?分數如何計算,公督盟卻從未對外說明,儼然就是徹頭徹尾的黑箱評鑑。每個會期最後提出的評鑑結果,也從來都是含糊帶過,不曾交代完整的評鑑過程與紀錄。 當然,我們可以理解,公共事務的複雜,要有一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標準,有其難度,我們實在不應該過分苛責。然而,公督盟若只在評鑑過程與標準上不完美也好,偏偏這個團體先天就有更嚴重的道德瑕疵。本來應該公平公正的監督團體,卻曾明目張膽的帶著利益團體逐一拜會各個立委辦公室,遊說法案。試想,面對一個你的監督者,既使該法案千瘡百孔、問題重重,立委是應該謹守專業勇於拒絕,還是不得不低頭? 太陽花學運期間,公督盟也直接在其網站、刊物上支持。對於一個自詡公正客觀的監督團體,根本不適宜對這種高度社會爭議的議題選邊站,但公督盟不但選邊,還在當時與太陽花學運結合,形成運動側翼。其他諸如當初的反美牛、反核四等重大議題,也處處可見公督盟的身影。 至於立場的偏頗,恐怕早就不是新聞,過去公督盟監督所謂優秀立委或待觀察立委,怎麼都幾乎有黨派之分?而過去動輒針對藍營立委的批評與用放大鏡檢視的作為,卻對於第九屆至今許多綠營立委荒腔走板的表現,置若罔聞。尤有甚者,在近來綠營立委面對新政府準備立場大幅轉彎時,所做出完全與在野時不同的厚顏護航行為時,公督盟可曾批評?一向嚴詞批評朝野協商制度的公督盟、要求服貿逐條審查、逐條表決的公督盟,如今又在哪裡? 立法委員的品質,絕對不是僅憑簽到次數、提案數量、質詢時間的多寡便可判斷,諸如國會外交的推動、朝野間的折衝協調、選民生活上的疑難雜症、重大公共政策的了解與溝通、預算編列的合理與研究,每一項都比冷冰冰的數字來得重要。我們期許的國會監督,絕對不是這種偷懶的量化指標、假公正的特定陣營政治側翼所能及。以為只有藍營討厭公督盟嗎?問問立院的綠營助理們,由於各個綠營委員不得不配合,他們的抱怨更是響徹雲霄,對公督盟的不屑與憤恨,更早已沸騰。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