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主席補選獲得黨主席寶座的朱立倫,在本周首次主持國民黨中常會。在會議上,朱立倫提出了「黨產」、「智庫」以及「組織」等三大改造方向,三大改造方向的執行者「卡司」,則分別請出王如玄、廖正井、郝龍斌以及黃敏惠。這一份任務安排,除了國民黨慣來的「宮廷政治」考量之外,與民主政治更具有重要關連性的則是業務內容,一言以蔽之,「到底要改造什麼?」 仔細檢視任務安排與業務內容,首先,曾任勞委會主委的律師王如玄與前立委廖正井負責邀請(所謂的)專業公正人士,要對黨產及財務狀況儘速重新檢視並予以整理;其次,甫從台北市市長一職卸任的副主席郝龍斌,負責的任務是召集與重建智庫,讓智庫發揮實質功能;最後,副主席黃敏惠接下的任務,則是就重新調整黨內組織進行研議。在三大方向下,朱立倫提出了「內造化」、「志工化」、「戰鬥化」等三項必須達成的目標。 三大改革方向都涉及了「內部」或「組織面」的改造,雖然這也是公共事務的範疇,但是關於內部與組織的事物,對外界與大眾而言,向來是讀起來「無感」的,道理很簡單,因為並非身在其中。然而,魔鬼就藏在細節當中,更何況這涉及了國民黨黨產,這一個無論如何都並不符合當代憲政民主價值的邪惡存在。 進一步來說,「智庫」與「組織」其實都與「黨產」脫不了關係,兩者一文一武,前者拿黨產養學者、作研究,後者則是拿黨產養樁腳、跑基層,根本就是黨產的「效益極大化」,何來所謂「處理不當黨產」?說穿了,朱立倫根本不打算處理黨產,而是「拖延」與「經營」雙線並行發展,一方面以「對於黨產財務已展開檢視與整理」應付「討黨產」的質疑,另一方面則以「重建智庫與調整組織」繼續「提領」黨產的好處,繼續發揮「黨產威能」。 智庫與組織,向來是國民黨黨產惡名昭彰的由來。舉例來說,在2014年5月,對於中央研究員法律所研究員黃國昌參與學運,國民黨立委呂學樟大張旗鼓要調查是否違反《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結果不但清算失敗,反而被民進黨立委蔡其昌揪出有中研院研究員擔任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小組召集人。除此之外,澄社社長、台大教授劉靜怡也在臉書上po文質疑,認為呂學樟應先調查還有多少中研院研究員與大學專任教師在國民黨智庫固定領錢並且享有辦公室,或是甚至是以國民黨智庫名義「圍標」政府研究計畫案,這些行為不但違反現行法令,更是學術圈隱忍已久的現象。 再舉例來說,每逢選舉國民黨就會祭出「藍鷹計劃」,以監票為名而行固票之實:舉行「藍鷹專案」講習,並在投票日當天發動電話、簡訊、到府催票、並利用機車接送投票,若投票率達到某一程度則發放獎勵金。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56條第2款規定「政黨及任何人,不得有下列情事……二、於投票日從事競選或助選活動」;關於投票日當日禁止競選或助選的行為,中選會反賄宣導文宣更進一步明確例示,包括了:電視或報紙的候選人廣告、傳送簡訊催票、村里長廣播催票、電話催票、組織性接送投票,以及在投票所週遭穿著足以辨識候選人或特定政黨的背心、帽子或圍巾。經歷2008、2012以及2014年的幾次大選,「藍鷹計劃」飽受選舉公平性與公正性的質疑,但很明顯地,朱立倫並不打算放棄未來繼續執行此計畫,道理很簡單,如果沒有龐大的黨產,國民黨根本無法進行這一種全國性、組織性以及大規模固票催票行為。 從這些罄竹難書的例證可以看出,雖然朱立倫主席企圖營造「深切改革」與「重新出發」的氣勢,但是,一旦揭露這個虛張聲勢織成的面紗,則可以發現朱立倫又是一如往昔地以清新風格包裝訴求,再以改革口號作為內容填充物 ─ 經驗上,這通常又會「習慣性跳票」。面對朱立倫「習慣性跳票」,人民除了「不意外」、「不期不待,沒有傷害」之外,更須睜大眼睛看清楚朱立倫欺騙人民的話術與技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