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柯式民主的極限與挑戰

蕃論戰/廖偉翔/專欄 2014.12.12 00:00
柯P高票當選台北市長,選前極力宣傳的「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公開透明」,這些民主政治的理想,選後隨即面臨民主政治實務的考驗。無可否認的是,柯P在公開競選經費明細等做法,的確在政治實踐上立下了某種標竿,但應該要公開透明的事物,除了金錢,更要有權力運作的過程。否則,我們怎麼知道誰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可惜的是,目前社會大眾仍然找不到答案。 以最近紛紛擾擾的勞動局長遴選為例,遴選委員會的組成自始備受爭議,而遴選委員也發生自己出來選的球員兼裁判情形,遴選過程的決策挨轟不透明,甚至最終五人民單有人主動退選,到底要不要遇缺遞補…等等,過程中顯示的不是全民參與的優點,反而暴露了柯式民主的極限與挑戰。 柯式民主最大的問題在於,從來沒能把自己的民主理念進一步講得更清楚:為什麼有些地方可以全民參與,其他地方卻不行。譬如市府團隊的公開遴選,除了勞動局長,還有研考會主委、文化局長、環保局長和教育局長。首先,讓人疑惑的是:柯P是如何決定哪些局長要公開遴選的?再者,公開遴選的局長中,只有勞動局長值得I-voting,又是什麼原因?台北市民和台北市的勞工都可以投票,那麼,台北市的學生和家長或許也該能投票選教育局長,不是嗎? 關於I-voting,柯P官網的說明只寫著,「透過網路投票,全民當市長的理想可以實現!」但民主不只有投票,民主的可貴,除了參與,還有監督和制衡。那些被柯P選定不開放給全民參與的環節,如果人民有意見,有什麼制度能讓人民的聲音足以真正影響政治決策?或者,至少能令決策者不得不重視這些意見?關於這些爭議,柯P僅表示,「作為市長,我還是會做最後的負責,不是說遴選出來我不用負責。」然而,柯P始終沒說的是究竟要負什麼樣的責任,又是怎麼個負責法。如果是撤換局長,那麼也只是走回過去政務官下台的老路。從過往的經驗,相當好理解的是,如果沒有在權力上有相應的制衡機制,公共參與和監督仍不得其門而入,再換幾個局長也無濟於事。我們知道,民主不能只是投票的那天當主人,其他四年做奴隸。但問題在於,如果其他四年當中,我們只虛有當主人的外表,那實際上依然是在做奴隸。 當然,許多柯文哲的粉絲們說,「至少比以前好啊」,「至少有機會」之類的云云。別忘了,柯P曾說過,要眾人積極提出他的缺點,這樣他才能進步。粉絲們積極護航,真不知護的是柯P呢,還是自己心中那些始終過不去的情結。或許,這才是柯式民主始終停留在原地打轉的最大障礙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