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巢運」再起,是居住權還是財產權重要?

蕃論戰/陳妤寧/專欄 2014.08.27 00:00
昨日(8/26)反高房價運動「巢運」串聯 64 個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號召10月4日萬人上街夜宿目前台北市房價最貴的仁愛路。面對高房價議題,也許應該先審視背後的價值觀衝突:究竟是買不起房子的人的居住權重要?還是保障人民任意支配房屋這項「財產」的權利重要? 如果答案是前者:不可質疑你的居住正義。畢竟,將居住冠名「正義」是許多人無法抵抗的大旗,但是居住權在一個普遍認為「有土斯有財」的社會中,究竟是否是一項基本權利-就如同憲法保障的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參政權-同樣的基本人權?如果台北因為就業機會多而持續湧入大量人口,台北市仍應控制房價來容納更多就業人口嗎?台北市政府是否有系統地評估過台北市的土地承載力?台灣人將買房視為人生中成家立業必須的一環,但在德國、瑞士等國家則普遍流行租屋勝於買房。在買房不可欲的情況下,是否在打房政策之外,大家應該更關注租屋政策的完善? 如果答案是後者:政府不應干涉、甚至應該保護人民自由買進買出房產、支配自己正當所得的「財產權」,那麼財產權和居住權究竟孰輕孰重呢?這句話是否可以直接轉譯為:究竟是有錢的人還是沒錢的人的權利應該優先保障?但實際上這種有錢/沒錢的分野和台灣社會中對於「富豪/窮人」的形象認知也有落差,現在廣大買不起房子的族群中,並不符合像擺路邊攤、拾荒、賣玉蘭花的這種「弱勢」形象,而是街頭巷尾處處可見打扮一點也不樸素的年輕人-同時也是不吃不喝數十年也仍然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我們的福利政策要保障到何種廣度、多大標準的「弱勢」?在他們「快要」變成弱勢之前,值得政府搶先一步關注和預防嗎? 房子在台灣不只是一個居住的空間,更是人們投資和置產的標的-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同時綁住「沒房子而想要房子的人」以及「有房子但還想要更多房子的人」。將房地產市場視為台灣經濟的火車頭,這些資金就失去了流入能夠產生具體產值、提昇台灣GDP、讓台灣產業升級的機會。買不起房子的受薪階級,如果所處的產業和該產業所需要的技能已經無法值得更好的薪資水平,產業的變革難道不是迫切的問題?政府杯水車薪的將最低時薪從 109 元提高到 115 元,另一手繼續補貼低附加價值的高耗能工業,這樣台灣人的生活真的能夠在政府貧乏的「開放市場=拯救台灣」論述中獲得改善嗎? 每次房價下跌,媒體便一片騷亂替投資人們緊張受怕。有趣的是如果轉念一想,或許有更多的市井小民會欣然鼓掌、將之視為地方首長的政績?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