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破除藍綠對立,先從破除雙重標準開始

蕃論戰/廖偉翔/專欄 2014.08.26 00:00
距離年底九合一選戰不到一百天,各種劣質選舉文化的沉痾又再度被攪動,煙霧漫天紛飛,問題的核心本質往往淹沒在藍綠來回對峙的口水戰中,一旦選完,又一切回歸日常,直到下次選舉的來臨為止。而弱勢群體的心聲、政策的良窳,乃至於社會價值的抉擇,就在這往復循環中消失殆盡。 坦白說,綜觀報章雜誌或媒體評論,其黨派屬性明顯;一方諸如先前的旺中系列媒體以不符比例原則的「高規格」,猛批中研院黃國昌副研究員,乃至於近期的《周刊王》捏造政大法律系劉宏恩副教授的不實言論等等,另一方則如《自由時報》亦時有誇大、造假報導的疑慮傳出(例如指稱中天新聞「全程轉播」中國節目等等)。到頭來,幾乎光看媒體名稱就知道報導立場,而受媒體影響甚深的公共領域論述和書寫,也時常循這般的理路開展,造就了目前這般僵化的藍綠鐵桿思考模式。 然而我們要注意的是,藍綠對立,並非固著不動的事物本質,反而更像是經由各種心理與社會機制,逐步建構而成的現象。回顧歷史,根據李晏甄(2011)的研究,1997年縣市長選舉,除了台北市已由陳水扁擔任市長外,民進黨還一舉拿下基隆市、台北縣、宜蘭縣、桃園縣、新竹縣市,當時甚至有「北台灣綠化」的說法出現。直到2000年,陳水扁以不到五成的得票率當選總統,「南部人選出來的總統」之類的說法逐漸浮現;再加上選後宋楚瑜成立親民黨、李登輝成立台聯黨,台灣的政治版圖這才成為泛藍與泛綠各據一方的光景。藍綠對立,在2004年總統大選時到達頂峰,陳呂配以極些微差距獲勝,此後,藍綠的分野,搭配社會上各種階級與職業想像的刻板印象,於是產生了這樣本質性論述的連結:「泛藍─都會─中產階級─理性」、「泛綠─中南部─農工階級─暴力」。至此,後續一連串僵化的對立才於焉成形。(詳見《島國關賤字》書中拙著的「【天龍人】」章節,以及《人間社會學》書中李晏甄的「【天龍人】戰天戰地戰南北」章節。) 之所以回顧「藍綠對立」刻板印像興起的流變,是因為要點出,社會現狀有其發展脈絡,如果我們能謹記這一點,才有可能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落入陷阱,並找出翻轉的可能。目前人們能接受到資訊,時常是已透過有色濾鏡篩選而來的訊息。身處時代洪流中的我們,或許很難一下子就找到破除「藍綠對立」的仙丹妙藥,但我們能確實把握的是,試圖掌握那些原始的事實面貌,並仔細檢視二手或三手以上的詮釋,才能仔細區辨各種意圖和事實的複雜交織。 回到今年的選舉來談,譬如國民黨的台南市長候選人黃秀霜,同時身兼國立台南大學的校長,並未辭職選舉,反而帶職參選。對照起特定媒體對黃國昌副研究員「違反行政中立」的攻擊,在這件事情上面反而完全不置一詞。這種明顯的雙重標準,正是惡化並強化「藍綠對立」刻板印像的原因之一。這正是我們尋求健康的民主政治的路途上,要自我提醒的陷阱題。 簡言之,要破除「藍綠對立」,就必須要仔細而切實地思考問題的根本,並且小心種種不當的類比或過份的比例原則。政治的本質,很重要的部分,是尋求共同生活的可能。我們必須要破除雙重標準之惡,才有可能破除藍綠對立的僵化現狀,並邁向更美好而良善的政治生活。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