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日本必再侵略中國? 李富城忽略的三個重點

yam蕃薯藤新聞/朱冠宇 2016.04.28 00:00
氣象專家李富城今天在臉書發表日本極有可能再度侵華的文章,以日本過去國內發生危機不久就會對外侵略的行為做依據,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日本很快就會因為地震頻繁和軍國主義興起再度對華發動侵略。但李富城僅看到日本近代對外侵略的淺面因素,忽略較內層的幾個原因,同時也對當今日本發動戰爭的難度過於輕描淡寫,若以李富城在文章中談及的侵略事件做分析,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個日本對外侵略的大方向: 師法西方帝國主義 從1853年美國「黑船事件」開始,日本便逐漸體認到鎖國只會導致日本的衰亡,而自民治維新至二戰前這段時間,日本已具備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發展,然而日本這番大力西化不只學習了西方的資本主義,也連帶將當時盛行西方的帝國主義帶入日本,「帝國主義」一詞現在雖是個負面的字眼,但在那個年代,帝國主義卻是工業國家利益追求最大化下最直接的「合理」手段,也成為天然資源匱乏的日本,更能名正言順的用盡手段取得資源。 因此在當時帝國主義盛行的環境下,日本承襲西方充滿侵略性質的帝國主義思想並不會讓人意外,而既然日本奉帝國主義為師,那日本對外侵略的行為也只不過是重演西方自15世紀至當時19世紀的歷史,因此李富城的日本遇地震就會侵略的說法,也僅是日本天災頻仍下的巧合罷了。 全球殖民地市場的飽和 帝國主義重視征服其他國家拓展影響力,建立不平等的人類及領土關係的思想,讓歐洲在短短百餘年內幾乎囊括了五大洲的世界版圖,然而這現實情況對日本這一帝國主義新生來說卻間接成為日本在二戰瘋狂席捲太平洋的遠因。 放眼當時的殖民版圖,離日本最近、國力弱小又藏有豐富資源的南亞和東南亞早已被英國等歐洲列強插旗,而即使非洲沒因地理因素遭西方列強殖民,以當時日本國力恐怕也難以在如此遙遠的距離下建立殖民地,但此時的日本國內早已急需拓展的巨額資本,在短期內拓展無望的情形下導致農民的地稅竟高達政府歲入的85%,儘管這讓日本工業革命取得一定成功,但也付出農業停滯、農勞工遭剝削、國內市場狹窄的代價,最後日本政府和資本家繞了一圈後還是重拾帝國主義向外侵略的老路,而遭列強瓜分的中國和不振的朝鮮自然成為日本當時最容易下手的目標。 經濟危機引發恐怖政治 綜合上述前兩項的因素,日本在19世紀末的下半葉接連發動多場對外侵略,吞併了琉球、韓國、台灣、還控制了福建等中國土地,並且趁歐洲自一戰以來的衰微,逐步擴大在亞洲的領地,而李富城文章內所說1937年發動侵華戰爭是日本畏懼中國富強會難以侵略的說法,根本原因其實是日本為消除當時的通膨危機而削減軍事支出,導致不滿的軍方採取一系列恐怖活動後取得政權,並利用當時高漲的民族主義對中國發動正式的侵略,接著更趁二次大戰席捲了歐美在整個太平洋的殖民地。 另外日本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泡沫經濟,以及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也正好符合李富城文章中所提及的地震和經濟是讓日本向外侵略的關鍵,但就如我們現在所見的,日本並沒有因為泡沫經濟和阪神大地震而對外或對華發動侵略。 反省過頭的日本民風 當然日本的最後結果是以戰敗收場,但二戰給日本的創傷之大,卻反而讓日本陷入極端反戰、甚至是畏戰的程度,這可從通過新安保法後日本民間就抗議安倍「好戰」和「軍國主義回歸」的詭異情形就可以窺見,更早前日本參加在阿富汗的維和任務甚至也被部分輿論批評是支持美國的戰爭行為,可見日本民間反對戰爭的心態已經到了接近病態的程度。 而當許多批評直指日本新安保法是軍國主義回歸的同時,卻常忽略催生新安保法的關鍵正是在美國默許甚至是授意的情況下誕生,而其背後原因正是李富城擔心被侵略的國家「中國」,而當今的中國就如同二戰前的日本,充滿著高漲的民族主義和大力發展軍備,更學習以美國為主、運用經濟實力影響他國政治的「新帝國主義」,在這些現實條件下,李富城其實更該擔心的反而是這個新中國會不會成為他口中侵略他國的舊日本。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