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陳凱翔:每個夢想都值得被實踐

yam蕃薯藤新聞/周佳蓉 圖片提供/陳凱翔 張老師月刊 提供 2017.03.28 00:00
Liena有著與眾不同的十八歲。 她與家人住在印尼鄉村一間破舊的屋子裡。每個月,他們得為了房租焦慮;繳不出房租,只好向人貸款;湊不出錢償還,只能擔心著討債人隨時找上門。對她而言,擁有安穩的家是種奢望。為了改善家中經濟,她將自己的青春擺一旁,放棄讀大學的機會,扛起整個家的命運。 她隻身到國外工作。先是去阿拉伯兩年,再到臺灣擔任家庭看護。每個月微薄的薪水,她全都寄回印尼。以為終於能夠有個完整的家,沒想到,當她回鄉時看到的卻只是空有外牆的房屋,原來,她寄的錢並不夠蓋一棟房子。更令她難過的是,爸爸在她出國期間過世了。 夢碎了,Liena又得再次出國工作。 照看別人的長者,卻錯過了與自己長輩道別的機會;照顧別人的孩子,卻缺席了自己小孩的成長點滴;遠赴異鄉時受到強烈的文化衝擊,回到家鄉時,又經歷與家人從親密到疏遠的再衝擊…,類似的故事,是無數名移工的親身經歷。 光是在臺灣,就有六十萬名東南亞移工,「算一算,也就是占臺灣四十分之一的人口。」陳凱翔說。而他與其他夥伴共同創立的非營利組織「One-Forty(四十分之一)」,便是為了喚醒臺灣人對移工們的注意。 這四十分之一的人撐起了臺灣人的日常,但我們卻不常意識到──當我們望向西方,謂之國際觀時,卻遺忘了近在眼前的南方;當我們享受著舒適,視之理所當然時,卻看不到背後無數的血汗;當我們經過車站大廳席地而坐的異鄉人時,稱其為亂源,卻不曾瞭解這是他們難得的空間與空閒。 他們存在,卻像是不存在。 而曾經,這些人、這數字也不存在於陳凱翔的心中。 一趟旅行、一通Skype,揭開一場冒險 從企管系畢業後,看著身旁的同學進入商業界,當業務、做行銷,陳凱翔顯得有些猶豫。還不清楚要從事什麼工作,他決定先來場壯遊。 到菲律賓生活的那三個月,跳脫觀光客的走馬看花,他走遍街頭巷尾,結交當地人為朋友。奇妙的是,回到臺灣後,當他走在街上,經過火車站或是出門倒個垃圾時,才驚覺,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東南亞的面孔;認真端詳著他們,他竟暗自想著:「說不定這些人是我菲律賓朋友的家人呢!」這番聯想,讓他與移工們產生了微妙的連結。 之後,更是因著一通Skype訊息,將他從表層的認識,推至問題的核心。 那是菲律賓朋友所傳來的訊息,朋友的妹妹打算來臺灣工作,希望陳凱翔幫忙照應。「我實在不知道怎麼回答他,我對移工來臺的程序、法規,以及工作處境毫無頭緒。」但禮貌性地他還是答應了,「只是最後,朋友的妹妹並沒有成功前來。」 進一步查詢才知道,這些移工往往因為母國缺乏就業機會,家中又亟需用錢,只好向外尋求工作。然而,他們到臺灣工作需要透過仲介,而仲介費又高得驚人,多數家庭皆難以負擔;就算最後在貸款、揹債下成功出國了,也因為薪水少,工作一年下來只夠償還仲介費。 這些遭遇讓他感到詫異。「可是光看網路資料並不夠,我想要聽聽這群人的想法,真實地認識他們。」他索性利用星期日──也是移工們難得的假日──前往臺北車站。 「一開始,我不太知道該如何打入他們的圈子,而他們也對我有戒心。」兩個不同的群體,因為長久以來對彼此的刻板印象而顯得有些卻步。但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下,逐漸擁抱彼此真實的樣貌,甚至,陳凱翔還當起了他們的中文老師。 原來,他們的夢想是… 還記得某堂中文課,因為接近新年,陳凱翔順勢問了大家未來的目標與夢想。 「我希望回家鄉開一間雜貨店。」「我要回去繼承家業。」… 多數時候,大家只將移工視為勞動力,卻忘了聽聽他們內心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這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有不少移工都希望回鄉經營小本生意。 「你知道開一間店需要多少資金嗎?」「不知道…」 「你想開店,那你打算賣什麼東西?」「還沒想好…」 帶著商學背景的敏銳,陳凱翔清楚知道,若只是憑空想像,沒有管道、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實踐,失敗率非常高。這些移工們在臺灣所累積的,多半只是勞力之下病痛的身體,學不到有價值的技能,對於未來創業也沒有實質幫助。而這些好不容易存到的錢,若沒有妥善投資,賠光了,不只夢想破碎,他們可能又得再度成為海外移工,落入連續不斷的迴圈裡。 但是,換個角度想,只要基本的理財觀念、行銷概念、營運管理技巧,就能夠降低他們創業的風險。「不如,來教他們商學知識吧!」陳凱翔希望運用自己所學,讓移工在臺灣賺錢的同時,也培養有價值的知識技能。就這樣,「移工商學院」誕生了。 一堂給移民工與臺灣人的課 一開始只是個短期的志工計畫,可是愈深入瞭解,因而發現許多移工都有個創業夢,畢竟開一家店,不只能夠有穩定的收入,也不必與家人分隔兩地。再加上每年來臺的移工人數持續增加,陳凱翔決定成立正式組織,將「移工商學院」發展為長期計畫。 每到星期天,移工們便聚在一起玩桌遊、玩角色扮演,透過遊戲化的課程,他們學著如何記帳,如何管理成本。總是精心打扮的Liena也是其中一員。「Liena每堂課都非常認真投入,是很優秀的學生;她來上課,因為她夢想能回印尼開一間服飾店。」陳凱翔說起他的得意門生。 在推廣商學院的過程中,逐漸發現,除了創業技能外,更需要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移工受僱於人,常自認低人一等;不是得聽命於雇主,就是成天在工廠面對著機器,根本沒有機會展現自我。」陳凱翔希望扭轉他們對自我的負面評價,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價值。於是,商學院擴展成了「移工人生學校」,有中、英文的教學,幫助他們溶入臺灣,甚至舉辦說故事活動,讓他們站上臺分享,展現自己的創意。這才發現,褪下了外勞的身分,他們是如此多采多姿。 當然,一路上也不乏有質疑的聲音:「為什麼要幫外國人?臺灣也有很多弱勢族群需要關注啊!」但陳凱翔並不認為應該區分本國或外國人,他們與我們早已密不可分──幫忙照料家中長者,幫忙建造國家的公共建設…,「如果全臺灣這四十分之一的移工消失了,很多家庭,甚至整個社會可能都會不知所措。」 大家很少意識到自己與移工的緊密性,更多時候則是抱持著偏見的想像,陳凱翔更進一步反思,其實臺灣人也需要再教育。 「東南亞星期天」便是藉由食物、分組任務等小活動,將移工與臺灣人兜在一起;「移工故事頻道」則記錄了移工的生命歷程,將故事中的感動傳播出去,化解大眾對移工們的既定印象。陳凱翔相信,偏見很多時候並非出於故意,只是缺少接觸與瞭解的機會。 不同的夢想,相同的方向 Liena三十歲了,她存的錢終於可以為家人蓋一棟房子。現在,她回到印尼,走入婚姻,並帶著「移工商學院」所學的知識,與先生一起經營餐廳。想要開服飾店的夢依然不變,雖然起步晚了點,但現在開始,不嫌遲。 Liena的故事讓陳凱翔瞭解到移工所肩負的艱辛;讓他看見自己的幸運,學會謙卑,學會勇敢;也讓他明白,他所致力的事情,真的能夠幫助移工有更好的工作,享有更好的生活。當他看到愈來愈多臺灣人從原本不認識、有偏見,到後來和移工成為朋友,他更確信這些努力是有價值的。 不同的夢想,將兩群人牽連一起;曾經對於未來的迷惘,在這群移工身上,陳凱翔找到了答案。 【陳凱翔】 「One-Forty」共同創辦人。政大企管系畢業後,在印度參與三個月的貧民窟照護計畫,又在菲律賓花了三個月學習菲式思考。 曾經夢想進入大型NGO工作,沒想到自己參與了新創NGO的從零到一。他巧妙地將企管系的專業與NGO相結合:設計色彩鮮明的文宣,舉辦有趣的活動與展覽,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帶領大家看見、認識,進而深入瞭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東南亞移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