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陳添枝:打破悶經濟 台灣需要貿易思惟2.0

yam蕃薯藤新聞/天下雜誌提供 2014.01.22 00:00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陳添枝,在《天下雜誌》舉辦的「2014天下經濟論壇」中呼籲,台灣要打破悶經濟、低成長,當務之急是找出新的貿易思惟,重新點燃熄火的出口引擎,帶動成長。 針對台灣過去兩年GDP成長率低於2%的「悶經濟」,陳添枝指出,原因在台灣轉型腳步緩慢。「其他亞洲四小龍都已轉型,香港、新加坡是服務性經濟體,韓國是高科技製造國,只有台灣還維持在過去的舊模式,仍是世界最大的代工廠,」他說,台灣的內需市場太小,如果經濟要成長,拚貿易是唯一途徑。 陳添枝說,過去幾年台灣對外貿易都維持在3,000億美元,韓國已是5,700億美元,將近台灣的兩倍。貿易額零成長,顯示台灣最熟悉的加工型貿易,已到達極限。 原因之一,是中國崛起完成,已經沒有剩餘廉價勞動力。其二,美國大量赤字消費的模式,已在2008年金融風暴畫下休止符。台灣把加工貿易的舞台,移到中國大陸,雖然暫時維持住成長,但黃金時代已經結束,「台灣勢必要覺悟了。」 陳添枝引用過去十年統計數據指出,台灣出口的市佔率,除了在東協勉強持平,在其他市場都呈現下降,在日本、美國與歐盟,甚至縮水一半以上。 然而,台灣對新興市場,如巴西、土耳其等「薄荷四國」(MINT),乃至於東協國家的市場,都不夠熟悉。更關鍵的是,台灣最擅長的加工貿易型態,難以打入這些市場。 陳添枝指出,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六成是以中間財為主的加工貿易,只有四成是一般貿易。但台灣現在需要的,不是大宗買主,而是直接面對消費者。企業需要做品牌、行銷、服務,而這都是台灣過去不夠重視的。「要把注意力從工廠裡面,放到工廠外面,」他強調。 從政策的角度,陳添枝認為,台灣應加強產品行銷而非貿易推廣,外貿協會必須調整角色。「台灣過去依賴跨國公司處理跨國匯兌、行銷的風險,現在不能偷懶,這些工作都要自己來做,」他說。 陳添枝也說,出口聚落因產業外移的關係,已經有點支離破碎,應該要重新建構起來。很多人認為已經消失的傳統產業,例如紡織、製鞋等,都已轉型成功。「這是台灣產業未來的方向,從大量生產、薄利的體系,轉變為小型生產、高附加價值的體系,」他說,製造業要加上服務元素,提昇產品的附加價值。 陳添枝提出「貿易2.0」的思惟,建議政府重新盤點台灣還有哪些產業值得發展,提供適當協助,以重新建構台灣在世界市場上的領先地位。 【延伸閱讀】 《■施振榮甘願等十年!宏碁新任執行長陳俊聖粉墨登場》
《■6大泡沫危機 新加坡將成為冰島第二?》
《■長期晚睡,等於自殺!12個不要命的睡眠習慣》
《■甩不掉「受害者心態」,你被這5種難搞同事帶壞了嗎?》
《■全球最有創意的人,都用這3大科技工具》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http://www.cw.com.tw/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