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削蘋果惹爭議 卻成了台灣新電影的濫觴

yam蕃薯藤新聞/黃貞婷 綜合報導 2012.08.27 00:00
1982年在4位導演的共同努力下,電影「光陰的故事」為台灣電影打開了嶄新的一頁,樸實的風格並將一般社會大眾在時光中歷練的過程歷歷刻畫,引起當時民眾廣大的迴響,這股風潮一直延燒到1996年的電影「麻將」,也為台灣新電影注入了一股活水。 台灣新電影萌芽 「光陰的故事」成新舊電影分水嶺 「光陰的故事」由楊德昌、柯一正和張毅、陶德辰四位導演,以小學、中學、大學、社會人為故事的發展,拍攝〈小龍頭〉、〈指望〉、〈跳蛙〉、〈報上名來〉四段影片,當時李國修、李立群、張艾嘉等人都參與此片的演出,自然寫實的風格與文學表現的特質,成了「新電影」與「舊電影」的分水嶺,並帶動了侯孝賢拍攝「在那河畔青草青」。 「兒子的大玩偶」 引發「削蘋果事件」 從1983年陳坤厚所拍攝的小畢的故事開始,陸續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如虞戡平的「搭錯車」、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合導的「兒子的大玩偶」、王童「看海的日子」、張毅的「玉卿嫂」、侯孝賢的「戀戀風塵」等;而楊德昌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也不容忽視,當時他以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議題及轉型後的空間轉變對人的影響為主軸所導的長片,被認為是引進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一部電影之一;提到楊德昌還不得不提到他的另一部以台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做改編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它真實的呈現出台灣黑暗的一角,上映前民生報還在頭版上大幅的報導此電影的相關訊息。 「兒子的大玩偶」一片則是備受爭議性,此電影是以台灣作家黃春明撰寫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一頂帽子》和《蘋果的滋味》為基礎來改編,上映前卻遭保守派的影評人士書寫黑函密告,指稱此片中描述貧窮落後及違章建築的畫面不妥當,後來中央電影公司竟打算逕自修剪《蘋果的滋味》部份片段被記者楊士琪揭發,引起輿論撻伐,因此被稱「削蘋果事件」。 「悲情城市」 揚名國際 開啟通往國際舞台的大門 1989年,新電影運動參與者的侯孝賢,以《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的殊榮,這是首部榮獲國際三大影展的台灣電影。劇情中歷經了日治時期、光復、二二八等階段,踏入歷史的鴻流,也開啟台灣電影通往國際舞台的大門;更重要的是,這些題材在先前的電影中是不被允許提及的,但屆逢解嚴時期,此片也驗證了政府對於電影題材的鬆綁,《悲情城市》可視為電影上的大躍進。之後李安所執導的1993的「喜宴」、1994年的「飲食男女」及吳念真在1994年的「多桑」都讓這些導演受到國際的關注。 電影「麻將」 採用外國演員成創舉 「麻將」為楊德昌導演的作品,這是第一部將台北作為國際城市舞台來發展故事情節的台灣電影。由四個叛逆青年組成「犯罪四人幫」騙財騙色的情節,極具批判性。片中大量採用外國演員和英語對白,在台灣電影中算是創舉,也凸顯出故事的國際化氛圍。 從新運動的開始到結束,從導演到演員,大家無不努力推動台灣新電影,當時他們將之前長期受到港片壓境的陰霾一掃而空。這些描述台灣小人物的寫實電影,就算是到現在,都值得大家去細細品味,重溫台灣新電影運動時代的人文藝術情懷。 延伸閱讀
黑暗十年後票房再起!這些年國片「很台灣」
新電影打破傳統 讓全世界認識台灣電影
「台灣新新電影運動」旗手─ 魏德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