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瓦舍說金庸》拯救台灣的郭大俠在哪?

yam蕃薯藤新聞/周宜樺/特稿 2014.04.21 00:00
《相聲瓦舍》與遠流出版社合作,前幾日在台北首演說金庸,將《射鵰英雄傳》的小說段子譬喻為台灣面對服貿協議的困境:南宋末年的襄陽城,蒙古人南下入侵,百姓幾次撞門都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守城的郭靖郭大俠面對內憂外患的夾攻,一時之間,糊里糊塗,不僅認為動物耳朵都長了毛,更想著蒙古好兄弟會念舊情,放過襄陽,但大元帝國最終還是將之一併吞滅。 這次看《瓦舍說金庸》以金庸作品為主題,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在其能屈能伸的格局。金庸十二部大作浩浩湯湯,蕩氣迴腸,走過老中青各個世代而歷久彌堅,《相聲瓦舍》在台北華山用相聲論劍,不到兩小時的時間,一段子又一段子,得唱進台下金庸迷、瓦舍迷的心裡不是件易事。要知道,金庸作品能屹立不搖,不僅於角色、武俠、人性等元素的深刻描繪,更有一部分是以歷史作大架構,縱看英雄人物面對愛恨情思、國仇家恨的「真性情」。相聲瓦舍向來是「直言敢諫」,今日以《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為主線,針貶時事的勁道不減,但格局從宋少卿變魔術之「我耳朵會長毛」,擴大為「歷史不斷重演,人們重蹈覆轍」的終極嘲諷,這樣的「真性情」讓觀眾看見,《相聲瓦舍》能經營近三十載,不僅是靠著搭上時事列車的投機,更是致力將相聲藝術推上頂峰的戮力堅持。 近年來,金庸作品力求跨界合作,不拘形式的創新,往實體化金庸茶館的路上努力邁進,而《瓦舍說金庸》為相聲瓦舍與遠流結盟之作,不得不說,第一次嘗試雖不能稱上盡善盡美,但也是白玉微瑕,不掩其光芒。在華山下戰帖開演,頗有比武論劍的磅礡氣勢,以為一桌二椅間,會是馮翊綱與宋少卿兩人將金庸小說最精華的「武俠」發揮得淋漓盡致,當是唇槍舌戰互不相讓,兩人用「獨孤九劍」、「降龍十八掌」、「乾坤大挪移」過招...。雖然這些經典招式的確一一出場,但實際參與這一回比武,才發現,感受更深的是馮翊綱與宋少卿「煮酒論英雄」的悵然情懷;幾次深入絕情谷,穿梭時間空間,上窮碧落下黃泉,讓人更加深那絲回響不斷的懸念:時光倒流,我們還等著郭大俠一人拯救深陷水火的襄陽嗎?或是這回能夠自己寫歷史?故事、小說、戲劇對時事與社會的質問,表演者往往都將答案留在觀眾心裡,而觀者有心無心,自成一說。 金庸作品與《相聲瓦舍》兩個經典在新時代都想開新路,攜手合作,精彩之處一言難盡。金庸小說之所以成為文學界經典,很大原因是為武俠小說作開宗先河,若《相聲瓦舍》依樣畫葫蘆,用相聲比武,那或許會大失「創意」情趣,《相聲瓦舍》是塊老招牌,所以懂得掌握相聲藝術的優勢,借力使力,並不落入周旋於「武俠」的迷思,是一個亮點。而深入淺出架構的格局,讓觀眾哈哈大笑之餘,更加深反思的力道,不禁令人猜想這是不是相聲瓦舍的新頁?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