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榔頭和羽毛同時落地?科技藝術揭謎

yam蕃薯藤新聞/文/陳小凌 2017.04.20 00:00
金屬的榔頭居然和一根羽毛在地心引力狀態下可以同時落地?當今第二次量子革命就要開始翻轉這個數據驅動的全球化世界,藝術家要扮演甚麼角色?來自臺灣、英國、德國、墨西哥、俄羅斯、澳洲共11位/組藝術家的參與,「萬無引力—英國FACT科技藝術交流展」,許多跨領域的觀念實踐和創作計畫,透過科學實驗的框架,創作者以藝術提出質問,回應科學領域中尚未獲得詮釋的未知面,也從人文與哲學思考的角度,探索人類知覺與理解力的極限。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英國文化協會協辦的「萬無引力—英國FACT科技藝術交流展」將於4月22日至6月25日於國美館展出。由英國FACT藝術與創意科技基金會發想及製作,英籍資深策展人羅伯‧拉‧弗蘭內斯(Rob La Frenais)博士和FACT基金會總監麥克‧斯塔布斯(Mike Stubbs)教授共同策展,旨在藉藝術創作探索科學研究尚無法證實的灰色地帶或備受爭議的話題,也強調現今當代藝術與科學之間跨界合作的趨勢。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不久前終於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時,也應順勢想想天體物理學家其實對組成宇宙68%的暗能量依舊一知半解,對於27%的暗物質亦所知甚淺,即便他們可以從大霹靂理論探測到背景輻射。與此同時,諸如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以及歐洲和日本的太空總署,甚至是全球各地的科學實驗室,都陸續展開與藝術家的對話,有些還正式辦起藝術家進駐計畫。他們需要接受的事實是,藝術家可能不願完全遵守既定公式。 新聞圖片 舉例來說,台灣藝術家陳瀅如在作品〈超星鑑定〉中探索古文明雷姆尼亞,靈活把攬偽科學和陰謀論。只要有點自持的實驗室,通常會因此拒她於千里之外。她的〈超距作用〉則是以量子糾纏原理為敘事界面來闡釋國家暴力、侵入性醫療行為,和其他相關聯的外部事件,最終表述一個完整且密切關聯的宇宙。 安娜斯‧邁爾-布蘭狄斯的〈榔頭和羽毛〉實驗。藝術家在自己的工作室裡,重新創造大衛‧史考特在月球上做的實驗。這項經典的論證被藝術家視為現實之不可置疑性與科學研究方法之模糊性的隱喻。 俄國藝術雙人組伊芙莉娜‧多明尼奇和狄米區‧傑爾方德(Evelina Domnitch and Dmitry Gelfand) 與量子科學家合作,探索介於光、電子懸浮物與重力之間隱微的交互作用,其裝置作品〈量子晶格〉將原本無法以肉眼感知的量子糾纏行為在展場呈現出來,試圖挑戰觀者的感知極限。 從藝術的角度如何詮釋愛因斯坦所稱的「鬼魅似的超距作用」,這是藝術家和物理學家尼爾斯‧波耳之間,你來我往爭論量子力學之完整性時所提出語帶譏諷的機智回辯。 新聞圖片 墨西哥藝術家塔妮婭‧坎迪亞尼(Tania Candiani),其〈給飛翔貝尼埃的機器1673〉靈感來自於17世紀先驅的反重力裝置。他重新打造當初未能實現其設計目標的飛行器,並以詩意的方式讓這項器具在當下的時空中讓發揮作用。新作〈維摩那〉則利用台灣傳統的飛行技術,創造一個印度古神話中記載的不可能的飛翔奇景。 展題「萬無引力」所揭示的,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物理學者至今對「引力」的存在仍未有統一定論,而這些科學領域中種種尚未確立的事實或神祕難解的疑惑,創造了全新的詮釋空間,也釋出了藝術介入的間隙。 「萬無引力」一展視「科學」為一種對知識持續不斷的探索,而非固定不變的概念框架,透過藝術的視角,試圖顛覆觀者對於科學發現的既存想法,並思索藝術如何能夠跨越現實與想像、理性與感性的邊界,從中檢視關於真理信仰的本質。 藝術家深入探究不同的科學研究領域,包括嘗試發展替代能源、重現(演)粒子物理學與地心引力的實驗現場,亦或透過未來醫療技術帶出永生的議題,以及探問如何製造鬼魂…等,以有別於主流科學論述的觀點,透過跨領域的藝術探索,試圖回應科學領域中人文以及哲學面向的議題,讓科學與藝術前所未有地超越框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