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少男少女的煩惱 性別焦慮怎麼辦?

優活健康資訊網/記者 徐平 2017.03.27 00:00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智是一位性別認同為女性的男性;阿凱因為講話神態偏中性在學校曾被同學嘲笑及霸凌;樂樂是一位留著短頭髮的帥氣少女,最近因為正在跟同校學姊交往導致家中衝突不斷,她也漸漸出現憂鬱及焦慮症狀。

性別認同最早可能於2~4歲發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洪珊表示,青春期是最動盪,也是少男少女人格趨於成熟、性情趨於穩定、自我認同逐漸形塑的重要時期。青少年少女們關注的焦點除了自我認同以外,同儕與親密關係的建立也是很重要的環節。

生理性別及性別認同大部分最容易受到家庭影響,大部分的人都認同其生理性別,對於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不一致且的人會產生困擾。最早可能於2~4歲發生,部分性別不安患者希望可以變性,但施行性別重置手術結果為不可逆且對患者生理影響功能鉅大,因此手術前或賀爾蒙治療前皆需由精神科醫師審慎追蹤與評估。

心性發展需要家人、師長、專業協助

然而,性別角色取決於環境中經驗的學習。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也可以不一致時,並非疾病或異常,通常無法由個人主觀選擇。不同的性傾向也不應被視為精神疾病或異常,沒有矯正或治療的必要。應視為每個人個性的不同展現。

這些因素彼此牽連影響,從少年少女時期直至成年才會漸漸整合與趨於穩定。如果兒童時期即發生智能障礙、自閉症類群障礙、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強迫症等疾病,更可能會延遲心性發展的穩定性,除了本身的疾病需要於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固定追蹤治療外,心性發展也更加需要家人,師長或專業人員的關懷協助。

尊重多元心性取代僵化觀念

洪珊醫師指出,個人的心性發展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尊重每個人的多元心性,取代因僵化的性別觀念所造成的歧視。家長、老師,若遇到對性別認同、性傾向有迷惘前來求助的青少年,也能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聆聽,給予情緒上的支持,以降低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機率,改善同儕間因性別議題而產生的霸凌行為,若有需要進一步的諮商與評估,亦可轉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