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生活「小確幸」 麻痺年輕人作夢

TVBS/邱蘭婷 2014.02.27 00:00
「小確幸」這個詞,其實源自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1994年的作品!當時日本社會瀰漫著一股「小確幸」氛圍,也就是「微小而確實的幸福」,只要加班來一杯咖啡,或者是假日出去走走、看電影,都能夠得到心靈滿足,但日本民眾自從311地震過後,開始改變想法,選擇放下「小確幸」,相信「大奇蹟」,意味著他們不再滿足現狀,對未來充滿雄心壯志,反觀台灣年輕人,似乎過於安逸,連「作夢」的念頭都放棄了。 每天忙忙碌碌,上班、下班,在台灣的民眾覺得什麼是幸福呢?上班族:「騎車的時候道路口,什麼,我要停下來了嗎,不、它變綠燈的時候,這種時刻吧。」 上班族:「就是我突然在整理櫃子的時候,突然發現裡面竟然留有一包餅乾耶,太開心了。」記者:「這樣就滿足了?」上班族:「對,這樣在加班的時候,就覺得非常滿足了。」 很容易滿足的心理,就是現在所稱的「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不去想太高太遠的目標,只要一點點小事,就能得到大大的滿足感。 作家九把刀:「被壓榨之後,我們自己可以勉強地得到一個小小的快樂,但是我們卻強化了他其實想諷刺這樣子的一個現象,就是年輕人在現在這個時候,就只能夠得到這一種小小的幻想的幸福。」 「小確幸」成為了一種安慰年輕人,逃避現實的阿Q精神,其實「小確幸」這個詞,源自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1994年的作品「終於悲哀的外國語」,裡頭寫到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我認為人生,只不過像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但經過311大地震之後,日本民眾已經不再滿足「小確幸」,而是希望「大奇蹟」,反觀台灣民眾,似乎仍處在安逸的氛圍中。 作家九把刀:「我覺得台灣這種低迷的狀況,它是一個現象已經非常久了,缺乏一種跟這種不公平,對抗的一種戰鬥力,的確是缺乏爆發,所以我剛講的一些小確幸,它其實就是用來嘲諷這些結構的一個小小個人安慰的技巧。」 生活苦悶,台灣民眾放大小小快樂,但卻也因此為太容易滿足現況,缺乏競爭力。作家九把刀:「很多的『小確幸』大量被使用的時候,其實是對一種被年輕人、被剝削的一種社會結構,一種小小的控訴。」 有人認為,小確幸是幸福,也是「逃避現實」,有社會觀察家提出警訊,當太多的小確幸充斥在你我周遭,或許在不知不覺中,年輕人「作夢的權利」也可能被剝奪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