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藝姿舞集《Ina伊那》 4月25日走入西拉雅夜祭場景

大台灣旅遊網/陳晉傑 2015.04.21 00:00
  傳說每兩位台灣人,就有一位流著西拉雅族的血液。深耕台南多年的藝姿舞集,以西拉雅古語中「母親」之名,2015年4月25日於臺南市佳里區北頭洋平埔文化園區,獻上舞作《Ina伊那》。

  打破民族舞蹈與現代舞蹈的界線,用身體捕捉百年前風中的西拉雅精神;特別選擇於西拉雅古聚落推出戶外劇場版,帶來與台北多媒體劇場截然不同的感動。

  步入長長的廊道,一支支竹編火炬在觀眾兩旁閃動。劇場裡傳來山岳般悠遠的古調,那是母親的呼喚。「伊那,伊那!」,九支舞碼由〈母親〉開始,以〈母親〉結束;西拉雅族沒有固定歲曆,刺桐花開時便是新年時節,舞碼〈刺桐花下的新年〉,艷紅衣裙如盛開的刺桐花,溫柔愉悅地迎接新年來臨;〈風中的西拉雅〉述說西拉雅勇士與風爭速的賽跑豪情。

  〈祭如在〉莊嚴專注,女祭師「尪姨」現場摘折澤蘭葉,編成頭冠,表現平埔族夜祭以檳榔祭拜、擲筊的祭儀;演出結束後,頭冠、祭品與祭祀用具,也將供入園區內的西拉雅傳統祭祀場所「公廨」。五月北頭洋西拉雅夜祭在即,具傳承與尋根意味的舞作《Ina伊那》,也是藝姿舞集團長郭玲娟向祖靈致意的獻祭之一。

  由於平埔族並無制式舞蹈,漢化民族舞或西方現代舞,都不能完全表現其文化精神。如何透過簡潔的肢體,呈現出飽滿的意念與情緒,是編舞與表演上最大的挑戰。曾學習民族舞蹈又投入後現代舞的旅德編舞家陳品珈,在形式與感性間的協調平衡,與舞者身體的收放引導上,給予許多回饋。

  「針對武術背景出身的舞者,安排符合情緒的即興橋段,釋放原始的本能;針對專業舞者,則需要不斷提醒,丟掉多餘的動作。」陳品伽說。普遍而言,民族舞技巧較繁複,而後現代舞呈現的是自然的情緒,但「在表演前比須先有所感受」,也是郭玲娟習舞、教舞以來,最強調的原則。

  郭玲娟以民族舞蹈創團,帶領藝姿舞集巡演各大國際藝術節,有感於世界各地傳統舞蹈的文化特色鮮明,不禁思考:歷經多次族群融合後,屬於福爾摩沙的肢體精神為何?而原住民族中,漢化甚深的西拉雅族,許多有形的文化遺產已逐漸佚失,例如男女互訴情衷的樂器單孔鼻笛;然而像「牽手」、「艋舺」這些流傳至今的用語,其實是出自西拉雅所屬的平埔族之口。

  原鄉的線索如風,看似無形其實猶在,貼近生活卻瀕臨消失與遺忘。郭玲娟經過八年的實地田野調查與訪查部族耆老,率深耕臺灣舞蹈已久的編舞家郭佩珺、梁瓊櫻、謝淳如,與陳品伽共同創作。由形而上,從史材中淬鍊出西拉雅的文化精神,轉化為舞蹈,讓觀眾用心用眼去體會感受。(圖/藝姿舞集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