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杜絕慢性疲勞~必吃5大營養素,活力滿滿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2017.03.17 00:00

老覺得全身疲勞不堪,甚至伴隨有肌肉痠痛、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問題?且怎麼不管怎麼補眠、休息,都不見症狀緩解?當心,是「慢性疲勞症候群」找上門!營養師建議,想要改善疲勞、情緒低落問題,除了適時放鬆外;吃對食物也一樣有效。而適量補充維生素B群、色胺酸等5大類營養素,更是幫助一甩憂鬱、疲勞,不可缺少的關鍵!

慢性疲勞上身?有這些症狀要當心!

不過,究竟何謂「慢性疲勞」呢?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表示,所謂的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簡稱CFS)需經過醫生診斷評估才能確認。而臨床上主要診斷條件為:

*6個月以上無間斷且休息也無法緩解的疲憊感。

*疲勞嚴重到日常活動力明顯不到正常狀態的一半。

*沒有其餘慢性疾病導致疲勞的可能性

*與一般疲勞不同,一般疲勞經過一夜休息,可改善疲勞。

*常感肌肉痠痛無力。

*認知功能障礙,包括記憶力減退、注意力無法集中等。

且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不僅容易使人感到疲倦不適、全身痠痛無力,更會對罹患者的課業、工作,或社會功能造成影響,其嚴重度不容小覷!

緩解疲勞別吃錯!巧補5類營養素護健康

想要避免疲勞持續累積、杜絕「慢性疲勞症候群」上身到底該怎麼做?鄭欣宜營養師指出,除了學習適度放鬆、紓壓外;日常飲食中適量攝取下列4類營養素調理生理機能,就是緩解疲勞不適、撫平焦躁情緒的好選擇:

想要有效補鈣,日常飲食中多食用牛奶、小魚乾、起司、海藻等食材就是不錯的補充選擇。

營養素1/色胺酸:

有足夠的睡眠讓身體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是改善慢性疲勞的關鍵要素!至於想要睡的安穩、舒適該怎麼做?鄭欣宜營養師表示,日常飲食中適度補充色胺酸就是不錯的選擇。

色胺酸是構成人體腦中血清素的重要前驅物,而血清素扮演著舒緩神經,使人放鬆、更好入眠的角色。一旦其缺乏,不但容易影響睡眠品質,往往也會伴隨有憂鬱、情緒低落等情形的發生。因此,對於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的現代人來說,適度補充色胺酸成分非常重要。

建議這類人平時不妨可多攝取海鮮、家禽類、蛋、奶類、豆腐等高生物價蛋白質食物,就是幫助補充色胺酸的好選擇。此外,香蕉也是水果中色胺酸含量最多的水果,常感疲勞不適的朋友,不妨可試著在晚餐飯後來根香蕉,或是,睡前來杯溫牛奶都是有利睡眠的小秘訣!

營養素2/鈣質:

長期缺鈣,神經系統會無法正常感應,使情緒無法放鬆,容易感到焦躁、易怒。而補充足夠的鈣,能讓人在睡眠時充分放鬆、保持充沛的精力,進一步改善身心疲倦、疲勞等不適症狀。建議民眾日常飲食中多食用牛奶、小魚乾、起司、海藻等含鈣量豐富的食材,來加以補充。

營養素3/礦物質鎂:

礦物質鎂助有安定大腦與神經系統、幫助肌肉放鬆,以及維持心情平和、放鬆身心的作用。當人體攝取鎂不足時,便會干擾神經的平衡與完整性,使情緒容易緊張或暴躁;嚴重缺鎂時,還會影響食慾,甚至出現昏睡症狀。常見補充食物來源有香蕉、芝麻、堅果、深色蔬菜、葡萄乾等。

藍莓、蔓越莓、草莓、櫻桃等深紫色或深藍色的水果都是獲取花青素的好食材。

營養素4/活力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包括B1、B2、B6、B12、葉酸、菸鹼酸等,是參與人體能量代謝及神經傳導功能的重要營養素。其中,維生素B6更是參與「快樂賀蒙爾」血清素合成不可缺少的關鍵成分。一旦其缺乏或不足時,便容易使人體感到疲憊無力、肌耐力大幅下降。因此,建議想要改善慢性疲勞問題者,日常飲食中不妨可多加留意維生素B群的補充。而富含B群的食物包括有,動物性蛋白質、深綠色蔬菜、全穀類等。

建議忙碌的上班族,不妨可試著將三餐中,其中一餐的主食以糙米、胚芽米等全穀類取代精緻白米,就是相當不錯的補充方式。若擔心全穀類口感較硬不易入口,烹煮前,可試著將其先浸泡2~4小時,或於烹煮時增加水分的比例來調整硬度。

營養素5/抗氧化花青素:

適度補充花青素能幫助體內自由基的清除、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減少疲勞感。至於想要獲取花青素該怎麼吃?一般來說,藍莓、蔓越莓、草莓、櫻桃等深紫色或深藍色的水果都是很好的補充來源;而其中又以葡萄籽含量最多,若想充分藉此補充花青素,不妨可選擇將葡萄帶皮洗淨後打成葡萄汁飲用,就是輕鬆又簡易的方法。

【營養師小叮嚀】:

最後,鄭欣宜營養師也提醒,想要改善慢性疲勞問題,除了從飲食著手外;適度放慢生活步調、調整生活作息,不讓自己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下;同時,搭配適度的運動及休閒活動,以及良好的睡眠品質,都是有助放鬆、常保身心健康的關鍵!

尤其是,在遵守「運動333準則」下適度運動,更有助於人體分泌俗稱「快樂賀爾蒙」的多巴胺(dopamine)神經傳導物質,使人體保持情緒穩定,對於緩解身心疲勞也有一定的益處。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51485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