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糖尿病變恐釀中風 防「糖胖症」先打擊肥胖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惠姍/台北報導 2016.08.26 00:00

「糖胖症」患者血糖控不好,恐加速中風、視網膜病變速度!醫師表示,大部分的糖尿病患,都是屬於糖尿病合併肥胖的「糖胖症」患者。要預防「糖胖症」必需先打擊肥胖!適度控制體重,除了可以預防第二型糖尿病外,也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還能預防併發「糖胖症」的風險,可說是好處多多。

台灣成人肥胖比率為亞洲之冠 罹患糖尿病風險大增!

依據衛福部最新「2013~201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台灣成人體重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3%,肥胖比率位居亞洲之冠。家庭醫學科專科黃俊敏醫師表示,肥胖不只會造成身材「走鐘」,當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4 時,除了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之外,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症、高血壓的風險也大幅增加。肥胖所導致的各種併發症,就像是「溫水煮青蛙」般,一步步燃燒掉你的健康。

台灣每年新增2萬5千名糖尿病患 大多屬於合併肥胖的「糖胖症」 

全台糖尿病罹病人數高達227萬人,且每年估計以2萬5千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死亡的人數,也高居2015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5位。其實,大部分的糖尿病患,都是糖尿病合併體重過重或肥胖的「糖胖症」。

黃俊敏醫師指出,現代人飲食偏好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含糖飲料,加上運動量不足,導致攝取的熱量過多,又消耗不掉,這些多餘的熱量便會轉換為脂肪細胞,儲存在皮下組織、內臟組織、肌肉等部位。當內臟組織、肌肉的脂肪過多,就會降低肌肉組織及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使血糖、血脂滯留在血液中,進而導致糖尿病。

黃俊敏醫師指提醒,目前的降血糖藥物控血糖效果都很好,糖尿病患者越早接受治療,才能越快能控好血糖。(圖片提供/黃俊敏醫師)

尤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合併肥胖即「糖胖症」,更會加速誘發糖尿病的各種併發症,如大血管病變(中風、冠狀動脈疾病)、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病變),以及神經病變等疾病。

減輕體重有助控制血糖 BMI小於24最佳

糖尿病合併肥胖的「糖胖症」病患,想要控制好血糖,關鍵在於適度減輕體重。減掉原本體重5%~15%的中度減重,可改善改善胰島素的阻抗作用、改善血脂肪與降低血壓、減少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罹病率與死亡率。建議體重過重患者,先從小幅度減輕原來體重的10%開始,讓體重下降到BMI小於24的正常範圍內,就能對控制血糖有所幫助。

不過,許多努力減重並使用降血糖藥物控血糖的患者,會出現因為降血糖藥物導致體重增加的副作用,使得減重過程倍感挫折。黃俊敏醫師指出,近期推出的降血糖藥物如GLP-1類藥物,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還能避免體重增加、低血糖的狀況,對治療糖尿病有多重好處。GLP-1為腸道分泌的激素,對於人體的許多器官皆能發揮作用。

以每天注射一次的GLP-1類似物來說,除了可促進胰臟分泌胰島素外,它也能幫助大腦抑制食慾,胃部延長體內胃排空時間、減緩腸胃道蠕動,達到長期穩定控制血糖及減輕體重(5~10%)的效果。除此之外,目前臨床上也已証實可幫助糖尿病病患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死亡率。

自今年8月1日起,健保開始給付一天一次GLP-1類藥物是目前市面上唯一有健保給付可同時併用口服藥或基礎胰島素的GLP-1類藥物。相信能夠幫助國內更多糖尿病患,達到「控糖、減重、保心安」的功效。

打胰島素≠病入膏肓 糖尿病越早治療越好

黃俊敏醫師指提醒,許多糖尿病患者,以為注射針劑藥物就等於病入膏肓,遲遲不敢就醫治療,其實,目前的降血糖藥物控血糖效果都很好,糖尿病患者越早接受治療,越快能控好血糖,才能降低糖尿病病變如中風、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等疾病發生的機率,也能夠擁有較優質的生活品質。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做好飲食控制及適度運動,才能有效Hold住血糖。

黃醫師積極推動地方病患照護不遺餘力

黃俊敏醫師指出,醫病關係的信任與維持,對病患病情非常有正面幫助,只要用心照護病患,病患一定可以感受得到,診所及社區醫療照護品質不輸大醫院,還省去病患來往奔波、等候就診的時間,是病患最需要、也是最實在的就醫選擇!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41769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