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關於親子,在家庭中「必要的孤獨」是?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凱特文化 2016.06.28 00:00

諸如「沒有雙親陪伴,孩子依舊會成長」、「讓心愛的孩子去旅行吧」等等, 如此倡導親子關係的佳句有很多很多。

話說回來,《源式物語》中的一段話,令我嘆服不已;先看看原文「曾見孩童成長茁壯,父母日漸愚痴之事,自己雖不算老,竟也如此,此乃世中常情。」

我曾看到小孩長大懂事,父母親卻漸漸糊塗愚痴,沒想到我雖然不算老,竟然也是這樣,這就是世上不變的道理!原來如此,的確是這樣呢。這是我讀完的感想。

即使遠在千年之後的我們,走到人生的前半、後半的交界處時,也能夠感同身

受。平安時代與平成的現在,人們心中所想、所感受到的並沒有差別。若能體認到

這件事,便能跨越千年的隔閡,《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感覺就像是住在附近的鄰居一樣。此外,還有一些親子的關係,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之外,令人不禁感嘆,人類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存在。

古羅馬的一位女性小阿格里皮娜,與其叔父皇帝克勞狄一世結婚,又將對方毒 殺後,讓自己與第一任丈夫所生的尼祿成為皇帝。不久後便與尼祿交惡,被這個自己的親生孩子殺害。而弒母的尼祿,因為被一群佞臣擁簇,施行了暴政。

像是羅馬遭大火焚燒後,因為聽說這場火,疑似是基督徒要對自己不利,便歸罪於他們,將其處刑。而在當今的日本,也發生了親弒子、以及子弒親的事件,所以並不能將尼祿視 為人類的特例。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親子實在是一種非常悲哀的關係。

以本書的立場來說,我們的孩子應該都到了成人獨立、或是即將成人的世代。 要是親子間的關係處理不好,人生後半段會變得了無生趣。 我們正站在一個微妙的點上。

各位對家庭抱持什麼樣的想法呢?是希望讓家庭成為充滿親密、濃厚親子關係的封閉空間,還是打造成對外開放的社會?親密倒是無妨,但封閉起來的空間,外界的風便無法吹進來。

從歷來大大小小的事件可以發現,親子關係常常有變成過度保護的傾向。 就像是那始終無法根絕的「電話詐騙」事件,不也是因為親子關係有機可趁嗎?

被害人也許令人同情(也有部分意見認為,馬上同意拿出鉅款,本來就是很不

可思議的事情),但也因為親子關係看似親密實則淡薄,才會受騙。

自己的孩子三兩下就把大筆的金錢搞丟,或是因為造成交通事故而急需鉅款, 有些父母對此深信不疑,也不向本人確認真偽。若是關係親密的親子,應該不會這 樣才對。如果連確認都沒確認而受騙上當,那不正代表親子之間狀似親近,實際上 卻很疏遠嗎?

或許這樣的推論不夠周全,但我覺得不可否認的是,親子關係的好壞,也決定 了這類事件的結果。

想像一下,試著將家庭當作社會的縮影。 頻繁地接受外界風氣的洗禮。雖然是親子,但因為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

能夠互相保有一定的距離。 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問候,也要保持些微的客套禮貌。就像在外頭會和別人說「早安」和「謝謝」一樣,換句話說,就是每個人都要有身為獨立個體的自覺。

這樣的家庭,等於是在生活中進行適應社會的訓練。和電視廣告中演的那種完 美家庭不同,大家會互相辯論、也會有不開心的時候,正因為如此,所以才難以破 壞……

引發話題的書,由思想家兼武術家內田樹先生所撰《為了太過勞累無法成眠的 夜晚所準備》,書中〈所謂愛家〉一文裡的諄諄教誨(雖說是教誨,實際上讀來比 較像是以粗曠的筆鋒訓斥的感覺)

「有能力建立一個溫暖家庭的人」就是「能夠耐得住孤單獨處的人」。 在家庭生活中,「孤獨」同樣也是人際關係的潤滑油。

本文出自凱特文化《60歲以後的人生整理學:從此開始的42種放棄與提升》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1/38853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