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生病、遭裁員 非自願退休心理健康易衰退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6.05.26 00:00

正在職場上奮戰的您,預計幾歲時退休呢?一般來說,人們會預期在65歲左右退休,開啟一個不同樣貌的後半人生,不過,現在卻有許多人因生病、被裁員,或為照顧行動不便的家人等原因而「非志願性退休」,國外研究發現,在這般情況下退休的人,因為失去工作角色和社會網絡,心理健康易衰退,陷入負面情緒中。

國外研究發現,非志願性退休的人,因為失去工作角色和社會網絡,心理健康易衰退,陷入負面情緒中。

太早或太晚退休 心理困擾程度高

一篇發表於《老化與心理健康期刊》的研究,分析了20萬2584名45至79歲澳洲男性和女性的退休情形,以及退休後心理困擾原因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因生病而退休者出現嚴重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最高,失業者的心理困擾程度則高於完全退休組。

而且心理健康問題會隨著退休年齡升高而降低,直到70歲時才重新升高。這樣的U型關係可能是因為角色的改變,包括工作的穩定度、中年期的婚姻狀態、身體健康改變,或之後生活中的其他失落。

此外,退休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也隨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達到退休年齡」是65歲後最常見的退休理由,「生活方式」和「生病」則為65歲前常見的原因。男性提早退休常見的原因為「被裁員」,女性則較傾向提早退休,大多原因為「需要照顧他人」。

非志願性退休壓力大!醫:調整生活重心、培養興趣

台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林奕廷表示,對現代人而言,工作幾乎佔據生活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因此,非志願退休者會因為失去工作角色與被迫退歇的原因產生巨大的壓力,出現焦慮、不確定感、睡眠與食慾的改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甚至生理不適現象,如胸悶、頭痛等。

葉雅馨認為「退休」並非什麼都不做,或什麼也不能做了,而是轉換生活型態。

林奕廷醫師建議,當家中有非志願退休者,家人必須認識潛在壓力源,並擁有敏感度,主動關心退休者。當退休是因為被裁員、工作能力不佳等原因,退休者不容易主動與親友談論,可鼓勵退休者重新調整他們的生活重心。若因為要照顧家中父母而被迫退休者,建議留些時間給自己,培養興趣。而將個人興趣作為職業的人,也可以在退休後以其他方式發展興趣,例如原本從事助人服務職業者,可以在退休後繼續擔任志工。

董氏:退休≠什麼都不做、什麼也不能做!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則表示,首先必須重新定義「退休」並非什麼都不做,或什麼也不能做了,而是轉換生活型態。當面臨被迫退休時,可先評估自己目前的狀況,包括居住環境、經濟、人際關係上有什麼優劣勢,會比較容易定下心並想出適當的因應措施。也可積極列出十個近期或未來想要做的事情,並排出時間執行,有時在執行的過程中,就能轉移自己的負面情緒,及適應當下的生活。

如果非志願性退休者年齡較小(40或50出頭),則可以考慮再次就業,找工作時不需要堅持原來的工作領域。其次,必須接受非志願性退休引起的失落感與鬱悶情緒,如果嚴重干擾睡眠、飲食等習慣,就須考慮求助專業人士。同時,可趁此時建立運動習慣,嘗試健走、慢跑、打拳,參與晨間或傍晚的社區性運動團體,將會得到另一種生活方式。

志願退休一樣有壓力!短暫心理失落不代表憂鬱症

林奕廷醫師提醒,需注意的是,志願退休者一樣有退休生活改變的壓力,尤其是男性面對角色轉換更為困難,將經歷一段心理失落的調適期。這樣的現象不代表罹患憂鬱症,只是需要時間與身邊資源的支持,讓退休者得以適應退休生活。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5/38371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