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過年大吃好嗨 小心腸胃疾病找上門

華人健康網/文/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林建助 2016.02.06 00:00

農曆春節期間少不了全家人圍爐,一起分享滿桌的佳餚,台灣人的年菜,總是習慣大魚大肉,越豐盛越好,開心之餘免不了大吃大喝、暴飲暴食,冷熱不忌,加上蔬果攝取不足,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便秘、拉肚子等腸胃不適症狀。

過年期間常見的腸胃道疾病

包括有胃食道逆流、急性胃炎及急性腸炎。究其原因不乏有腸胃炎或輪狀病毒現象,大多是因飲食習慣、食物和水的不潔或未烹煮熟所感染,而引發腸胃方面的疾病。銀髮族的飲食特別要謹記「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及適當熱量」,飲食均衡、吃八分飽。嬰幼兒要小心的是病毒性腸胃炎、流感、腸病毒,而國小學童最要留意的則是病毒性腸胃炎及流感。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有胸骨後灼熱感(俗稱火燒心)、吞嚥困難、咳嗽、喉嚨異物感及口臭等。胃食道逆流大多由於多吃甜點及油膩食物,或暴飲暴食所引起,過年期間不斷吃進過生冷辛辣的食物,很容易刺激腸胃,加上隨時都在吃喝,飲食不定時,胃酸24小時不停分泌,以及熬夜打牌或看電視,作息不正常,造成消化道的壓力與刺激,就很容易導致腸胃疾病上身。

腸胃炎

「腸胃炎」顧名思義,就是指腸(包括:小腸及大腸)及胃產生發炎的症狀。引發腸胃炎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包括下列各項介紹:

●動植物有毒的生物鹼,例如:毒菇、河豚、毒貝等。

●有毒化學物質:有害重金屬(如:砷、水銀、有機磷製劑),不良添加物,色素等。

●細菌性食物中毒:主要為吃進不乾淨的食物所引起,常見的有:

(1)大腸桿菌:在正常的大腸中也有很多大腸桿菌,但是每一個人身上的宿主耐受性都不同,所以如果我們出外旅遊,最常造成「旅遊者腹瀉」的原兇就是大腸桿菌。潛伏期約24到72小時,症狀的程度差異很大,噁心、嘔吐、腹部絞痛、腹瀉、重者脫水、休克,持續約幾天至一星期。最怕的是所謂大腸桿菌O157:H7(E.coli O157:H7),本菌感染會發生血樣性腹瀉,重者變成溶血性尿毒症而致死。

(2)金黃色葡萄球菌:在我們的手上、皮膚上或是傷口上都會有,如果烹煮食物不當,其中的腸毒素會造成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潛伏期很短,約1至6小時,一般1至3天就會好了。

(3)沙門氏桿菌:吃了受污染的生奶、蛋、鱉或龜、或其蛋製品所引起,潛伏期約一、二日,開始有噁心、腹部絞痛,隨之出現腹瀉、發熱,偶見血便。輕者如腸胃型或帶菌者,可從大便或直腸拭子培養出沙門氏桿菌。重者如同傷寒,會有較長的潛伏期,之後高燒2、3日,常達39度以上,合併頭痛、關節痛、厭食、腹部疼痛和玫瑰疹,長期的高熱常伴有相對的心搏徐緩。於疾病晚期,當腸病變最明顯時,可發生腹瀉和血便。

(4)海鮮弧菌:潛伏期約2至48小時,有腹瀉、腹痛或伴隨發燒、頭痛、噁心、嘔吐,少數有血便。大多存在於海產食品,因為海產冷凍不夠、生食、未充份烹調所致,有時也透過菜刀、抹布或砧板間接污染。所幸引起死亡的病例很少。

(5)肉毒性桿菌等。

●原蟲:阿米巴痢疾,鉤蟲,梨行鞭毛蟲等。

●病毒:主要是因為感冒、腸病毒、輪狀病毒(Rotavirus)與諾羅病毒(Norovirus) 所引起,多發生在秋冬,流行在小朋友聚集的托兒所、小兒科病房、幼稚園,會造成兒童發燒、嘔吐、水樣下痢3至8天,偶有脫水現象。而在春節過年期間的腸胃炎大部分都是由病毒所引致。

病毒性腸胃炎主要造成年輕小孩嚴重的腸胃炎,容易在群聚的環境中,透過「糞口傳染」與「接觸傳染」,症狀以急性腹瀉為主。成年人感染後症狀雖然較輕微,但偶爾也會有嚴重脫水的狀況發生,特別是諾羅病毒(Norovirus)的感染,人與人接觸的傳染力更強。

●功能性腸胃炎:是一種類似腸胃炎的症狀,但找不到確切病因,這類病患大都是受精神緊張或壓力過大所影響,導致人的胃腸功能失調,出現大便較多、較稀,甚至大便頻率較高等拉肚子情形。此時應該清淡飲食,蔬菜水果多吃一點,加上放鬆心情,這種情形就會改善。

當腸胃炎症狀發生時,應減少飲食或禁食,使腸道休息是首選方法。如果腹瀉、嘔吐不止,除服用醫師指示的止瀉劑外,應給予補充含電解質之水分,如:運動飲料,以避免脫水及發生電解質不平衡。其次如果發現病人的腸胃炎不僅只是單純的腹瀉或嘔吐,還伴隨著嚴重腹痛、糞便帶血、高燒、抽搐等現象,建議最好趕緊就近到醫院就醫治療。

胃食道逆流治療分為三部份

●建議先飲食治療,刺激性食物例如:酸、辣、太甜、菸、酒、咖啡、油炸類食物等,要儘量避免。另外要少量多餐,每餐七分飽。

●制酸劑及促胃排空藥物的使用。大部份的病患在飲食及藥物配合下,都會有所改善。

●只有少數病患是真的須要手術或者內視鏡手術治療,其療效與強制酸劑相當,效果較持久,但是會有食道狹窄的併發症的發生。因此不到最嚴重程度,不建議手術。若擔心食道癌發生,建議接受一次胃鏡檢查來確定。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34332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