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56歲竟失智!早發性失智症退化速度快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2015.09.03 00:00

早發性失智無疑為家庭投下一枚震撼彈!56歲的陳先生,近來有情緒改變,易怒並且暴躁的情形發生,且記憶越來越差,甚至開始疑神疑鬼。老是認為太太外遇對自己不忠,更懷疑太太把自己所有的積蓄盜領光,導致太太備受壓力。在無可忍受下,太太將陳先生帶至醫院檢查,診斷竟是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症!

56歲的陳先生,近來有情緒改變,易怒並且暴躁的情形發生,且記憶越來越差,甚至開始疑神疑鬼,沒想到竟是罹患了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症!(非事件當事人,僅為示意)

一開始,太太及子女皆無法接受陳先生罹患失智症,畢竟陳先生才年僅56歲,更是家庭的精神與經濟支柱。所幸,在接受一連串針對失智症家屬照顧技巧訓練後,終於接受爸爸的改變,懂得如何面對及照顧生病的爸爸。

且在積極參與專業團隊提供的認知、音樂、感官、懷舊、肢體、藝術等相關訓練課程後,陳先生的生活作息也已得到改善,減少家屬的照護壓力,成功提升生活照顧品質。

台失智症總人口=1個彰化市!「早發性失智症」影響大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根據內政部的104年6月底人口資料與台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台灣目前失智症總人口數推估為24.4萬人,相當於一個彰化市的總人口數(23.5萬人),相當驚人!

甄瑞興醫師指出,早發性失智與遺傳、基因有部分的相關性。

此外,甄瑞興醫師也強調,雖然失智症發病率會隨著年齡而增加,如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約僅有5%,而80歲長者則提高為20%。但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而是一種不可逆的退化性疾病,且可能發生於任何人身上。譬如,像上述案例陳先生般未滿60歲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甚至於30歲、40歲或50歲左右即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即被視為「早發性失智症」的一員。

「早發性失智症」怎產生?與基因遺傳有關

不過,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早發性失智慧找上門呢?甄瑞興醫師指出,早發性失智與遺傳、基因有部分的相關性,事實上,早發性失智的致病原因目前已知至少與3個基因的突變,包括早老素1(PSEN1)、類澱粉蛋白前驅蛋白(APP)與早老素2(PSEN2)基因有關,至於其他可能相關的基因突變仍在研究當中。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發現,早發性失智症病患退化速度往往較老年失智來的快;病患容易出現幻覺、妄想和視覺空間失調等症狀。再加上,早發性失智症病患發病時正值中壯年,可能是在社交經濟活躍的階段,所以在醫療及照護需求上,相較於老年失智症病患也有所不同。

「早發性失智症」衝擊大!家庭職場難承受

最重要的是,由於此類早發性失智症的病患多仍需扛起負責家庭經濟的角色,一旦發病不僅會影響家庭收入來源,衍生而來的家庭照顧與子女的教養等問題,往往比老年失智病患來的複雜。

家屬在照顧失智者的過程中,經常須面臨不同種類及不同層面的問題與嚴重挫折感,讓家庭照顧者倍感壓力。

且20到30%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衰退等問題外,往往會併發妄想、幻覺,及情緒激躁不安等精神行為問題。這些症狀更是使得家屬在照顧過程中,經常須面臨不同種類及不同層面的問題與嚴重挫折感,讓家庭照顧者倍感壓力。

失智症照護不易!7成家屬曾覺情感耗盡

事實上,在仁愛院區失智症家屬壓力調查中也發現,有超過1/2的家屬覺得照顧失智症患者讓他們沒有時間休息,覺得人生好像失去了一些東西,並希望立刻逃離這個處境。

由於長期照顧失智症患者,也造成他們的社交生活受阻礙、覺得得不到足夠睡眠、健康變差、身體疲倦,以及工作表現沒有以前那麼好,間接影響到社會生產力。更有超過7成的家屬覺得照顧患者讓他們覺得情感耗盡、超過8成家屬覺得和家人的關係沒有以前那麼好;甚至有時候看到失智症患者的表現感到羞恥,當有朋友到訪在家時會感到不自然。

因此,早期介入提供失智照護服務,對失智者及其家屬更顯重要。有鑒於此,甄瑞興醫師提出失智症的5大治療目標作為方向給社服機構、醫事人員及家屬參考。

目標1/維持病患生活品質。

目標2/減少照顧者壓力。

目標3/穩固病患的認知功能。

目標4/保持病患現有最大的能力。

目標5/治療病患的情緒及異常行為問題。

若發現家中親友近來出現記憶衰退,忘東忘西,重複發問;個性改變等問題,就應懷疑其是否有失智症可能。

失智症有跡可尋!10大警訊莫輕忽

甄瑞興醫師也提醒,除了透過上述5大治療目標來盡可能維持病患與家屬的生活品質外,透過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與治療,來減緩患者的衰退速率更是重要。其實,失智症發生是有跡可尋的,若發現家中親友近來出現下列10大警訊,就應懷疑其是否有失智症的問題,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釐清病因。

警訊1/記憶衰退,忘東忘西,重複發問。

警訊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警訊3/語言表達出現問題。

警訊4/喪失對時間的概念。

警訊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警訊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警訊7/東西擺放錯亂。

警訊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憂鬱。

警訊9/個性改變。

警訊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

事實上,只要透過適當的治療,病患在病程中所遭遇到的心理及精神行為症狀,都是可以控制的。最重要的是,針對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及精神症狀問題,除了藥物治療外,鼓勵患者持續參與社交活動、適度採取記憶認知功能訓練,也都有一定的延緩退化效果。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3/28485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