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服貿協議爭議未解,貨貿談判持續進行,但農委會、經濟部、財政部十三日卻共同公告修正「貨品進口救濟案件處理辦法」,將「中國貨品進口救濟」專章全數刪除。學者批評,馬政府自廢武功,棄守國內產業,有計畫地跟對岸配合,一步步把對中國的貿易障礙拿掉。
依照「貨品進口救濟案件處理辦法」,若進口產品數量增加,擾亂國內市場,導致產業損害,可申請救濟,並透過調整關稅、設定輸入配額或提供融資保證、技術研發補助等方式協助產業,而農產品另有「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
經部:不刪 中國會報復
該辦法第四章之一原是規範對中國產品進口救濟,調查時可單就中國考量,不必評估其他國家,門檻較低,但最近卻以中國加入WTO承諾的「貨品特別防衛條款」於去年底屆期,刪除中國貨品進口救濟專章。
經濟部貿易調查委員會執秘阮全和強調,不是我們放棄權利,而是不刪不行。因為中國不僅會採取貿易報復,還可能告到WTO爭端解決機構。現對中國進口救濟,回歸到一般處理模式。
曾任貿委會顧問的台聯立委許忠信質疑,台灣跟中國產品同質性高、競爭性也高,未來貨貿談判,中國產品大舉入侵,業者救濟無門。中國是轉型經濟,產品多是國營事業生產、補貼,特別對中國產品救濟,並不違反WTO規範。
學者:馬政府自廢武功
台大農經系主任吳榮杰認為,等中國告我們,再刪專章也不遲,事實上,中國根本不會在WTO提告,因不願將兩岸關係國際化。保留對中國進口救濟的規定,才能保護國內產業,尤其是相對弱勢的農業,但馬政府卻處心積慮、有計畫性地跟對岸配合,加深對中國的依賴。
嘉義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林啟淵也說,我國管制中國的八三○項農產品早已違反WTO規範,中國也不願提告,對中貿易很早以來就有另外的作法,但近年來,馬政府卻一再退縮讓步。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虧損連連,中國進口救濟規定也刪除,農民只能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