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陳世哲醫師指出,社會大眾普遍認為老年人的睡眠時數原本就會比較少,這觀念並不正確。嚴格來說,老年人雖然晚上睡眠時數減少,但在白天卻不斷補眠,所以以一整天24小時為一個週期來計算,老年人斷斷續續加起來的睡眠總時數,並不真的會比年輕人少。
隨著年紀增長,人的各種生理系統逐漸老化,神經系統也不例外。因此,老年人的睡眠狀況也有顯著改變,整個睡眠相位提前,常見的現象就是老人家在吃完晚餐後約七、八點就昏昏欲睡,但在凌晨三、四點就醒來再也睡不著,而且入眠期增長,躺很久才能勉強入睡,淺度睡眠期增加,深度睡眠期減短,而快速動眼期亦稍微減短,而且在睡眠過程中常常中斷醒來,甚至無法繼續入睡,以上種種狀況都造成老年人整個睡眠功率降低。
根據一項針對台灣社區老人所做的身心調查研究顯示:約四成以上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礙的困擾,也就是說,相對於其他年齡層的人,老年人有比較高比例的睡眠障礙。我們同時也發現,大多數的老年人並未就醫或未能接受有效的治療,這種現象也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狀況,甚至造成照護者的極大負荷。
一般而言,老年人的睡眠障礙分為四種狀況
(一)次發性失眠:老年人因其他身體、精神狀況不穩定而引起入睡困難或維持睡眠的障礙。老年人因身體老化容易罹患慢性疾病導致失眠症狀,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攝護腺肥大引起的夜間頻尿,或伴隨疼痛的疾病都是失眠的主因;另外有些治療身體狀況的藥物也可能會影響睡眠情形,如氣管擴張劑。當然,老年人也可能有憂鬱症、焦慮症、失智症等精神疾病,因此會有睡眠的障礙。
(二)睡眠中止症候群:有此症候群的老年人之特徵是打鼾嚴重,睡眠時會短暫呼吸中止,因此睡眠功率欠佳,所以白天會容易疲勞嗜睡精神不濟。
(三)睡眠與清醒週期混亂:當年紀增長時可能出現一些腦部退化或損壞,如失智症或中風等情形,容易有生理狀況混亂導致無法配合外界每日24小時週期之情形,此時睡眠週期因而紊亂,生活作息和日常活動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四)原發性失眠:有些老年人並沒有情緒障礙或其他身體疾病且未服用任何藥物,但仍然有失眠的症狀,可能是因為日常活動減少、體力消耗減少導致。相同的,這樣的睡眠障礙也會使得老年人在白天覺得疲勞、甚至有頭昏、無力等困擾。
陳世哲醫師建議老人家若出現睡眠障礙,家屬可以先盡量協助其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另外,舒適穩定的睡眠環境,例如維持臥室適當通風、溼度,減少周遭的噪音,都是維持良好睡眠的必要條件。
陳世哲醫師表示,有些民眾為改善睡眠品質,會自行到藥房購買或未經醫師指示就服用安眠藥,如此容易產生成癮依賴的問題、甚至影響認知功能。坊間有些宣稱含有褪黑色素或有安眠效果的健康食品,雖然有理論上根據,但因其未經嚴格的藥物試驗,實在不建議任意使用。目前的醫療已經可以對老年人的睡眠疾病提供準確的診斷及完善的治療,因此社會大眾如發現親朋好友長輩有此問題,千萬不要視之為正常老化現象或避諱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