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豬舍變藝廊!Go to TOGO土溝農村美術館

中央廣播電台/江昭倫 2012.12.31 00:00
讓村落變身美術館,這不是烏托邦理想。一群台南藝術大學的師生與台南後壁土溝的村民就默默花了10年時間,自己當起了策展人,進行空間再造,為聚落生活注入藝術種子,並在10年後宣告台灣首座「土溝農村美術館」正式開館!

後壁土溝里,典型的台灣農村,地處於台南市最北端,臨近嘉義縣,人口1,700多人,青壯年都到外地工作去了,留下來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沒有任何天然資源。但2012年12月16日這一天,村民卻興奮驕傲地向外界大聲宣告:「土溝農村美術館開館囉!」

◎房舍即展場 美術館是村

土溝農村美術館有多夯,就連當地計程車司機也忍不住向前往參觀的遊客誇口喊讚。計程車司機:『(原音)那種感覺很有Fu啊,感覺很好啊,因為他們有這種創意出來之後,就有遊客會來玩。』

比起10年前,現在的土溝不一樣了。原本廢棄的豬舍、頹廢的屋舍圍牆,現在變成了藝廊,化身成為裝置藝術;不起眼的立燈、洗手台,處處可見藝術妝點,轉角處還有水牛等石雕作品,就連秋收後的稻田也成為展場,立起藝術家的巨幅攝影作品。

更讓人驚奇的是,村裡高齡83歲的包陳月霞阿嬤,字都不認識,4年前卻在藝術家的帶領下,拿起畫筆開始畫油畫,現在畫出心得,有機會就會跟大家分享她的創作靈感。包阿嬤說:『(原音)青色是山,紅紅的是日頭,再下來的田埂,田埂那條比較久已經長草,然後一個小孩牽著牛,旁邊那個田埂剛完成,沒長草,現在要牽進去牛寮,一個小孩牽著那條牛,出來這邊還有一窪池,那是水,水(畫得)也很像,還有那些鴨子。』

另一位71歲的任張招阿嬤,筆下的雞、鴨、鵝姿態活靈活現,她笑說沒想過自己竟然會畫畫,她用畫筆紀錄下自己的生活,一畫就停不了,家人乾脆把倉庫都改造成一個小小美術館,開放大家參觀。任張招:『(原音)我第三個兒子、第二個兒媳婦很有幽默感去網路訂,他也寄、她也寄,夭壽喔,一口氣寄來2個畫架,是我很會畫嗎?現在還買顏料。現在我們這些兒子很鼓勵,我就真的畫,才會存放這麼多;我3個兒子有人回來就說,媽,放這麼多也不是辦法,不然我裝潢一間讓你掛,才會去裝潢這間(展覽室)。』

2位阿嬤都說,她們的畫是不賣人的,要當成傳家之寶留給子孫當紀念。「村就是美術館,美術館即是村」,土溝是最佳寫照。

◎人是主角 故事是價值

土溝農村美術館執行長黃鼎堯說,土溝村之所以能打造全台首座農村美術館,是透過一群台南藝術大學師生與藝術家進駐協助社區營造,與當地居民一起經過長時間磨合、相互信任才走到今天。

黃鼎堯強調,生活就是藝術,怎麼樣讓生活過得更好,是土溝人的共識,也是土溝的最大資產,這麼多年來,他們每一步都走得很自然,每一步都不強求,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最重要是懂得引導居民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和生活感受,再將這些故事轉化成為藝術,融入生活裡。黃鼎堯說:『(原音)我們外面這條路,這條路的主題叫牽手路,它的英文名字Country road ,就是鄉間小路,country road台語諧音叫牽手路,牽手路的意思就是說找回過去甜蜜記憶的那段故事。我們會透過這樣的方式,把這條街道處處會讓你有不經意的發現。其實我們談社區改造核心還是回到居民生活,所以走到這條街道,你會發現一些趣味小椅子或趣味空間,所以大概是用這樣的方式在操作。』

黃鼎堯說,台灣許多社區改造都免不了與產業、觀光有所連結,但對土溝而言,土溝農村美術館是一個精神,保存這樣的精神,自然能為土溝創造更大的價值。他說:『(原音)土溝農村美術館這樣的概念或是這樣的精神,它會變成一個故事、一個價值。如果追尋幸福、追尋這些值得的事情是有價值的,這個價值變成符號,這個符號會反映在任何商品之上,任何商品都會變成我們產業。』

把農村變身美術館,這樣令人的驚艷的創意與作法,不該也不可能輕易被複製。土溝農村美術館的開館,其實是打破了大家對於農村既定框架的想像,當往後當大家討論農村再造時,想想土溝農村美術館的例子,台灣的農村或許可以變得更精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