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成大校友謝仲思醫師 20年如一日服務偏鄉終不誨

NOWnews/ 2016.08.24 00:00
▲成大校友謝仲思醫師,20年如一日服務偏鄉終不誨。枋寮,一個濱海漁村,一個到墾丁路過的樸實村落,沒有麥當勞、也沒有肯德基,當地年輕人多嚮往到大都市追求功成名就,然而,前程似錦的神經外科醫師謝仲思卻逆向來到這個小鄉村,一來便20年。

謝仲思更是台東以西、東港以南唯一的神經外科醫師,每天24小時堅守崗位,無悔地將專業奉獻給醫療資源不足偏鄉民眾、提升醫療品質;面對外界的感佩。

謝仲思醫師堅定地說,自己選擇成為一名醫師,醫師職責是救人,能做就盡力去做,怎能怕過勞、嫌生活品質不佳。

謝仲思醫師,成功大學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79級,現為枋寮醫療社團法人枋寮醫院醫療副院長、神經外科、外科醫師;在台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神經外科總醫師,取得外科、神經外科、重症醫學三項專科醫師資格後,民國85年起接受枋寮醫院邀請投入偏遠地區醫療服務。

神經外科醫師的訓練需要具備一般外科醫師以及神經外科次專科訓練6年,是各大醫院爭取的人才,謝仲思醫師毫不眷戀地拋下世俗名與利,義無反顧走入鄉野村落,20年來他從死神手中搶下無數生命、全心守護偏遠地區民眾健康。

謝仲思醫師選擇到醫療資源不足地區行醫,是他學醫的初衷,也是對成大醫學院黃崑巖院長的承諾。報考成大醫學院時,院長黃崑巖教授口試三個問題,為什麼想當醫生、想走那一門專科、學成後要去哪裡服務。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醫師救人是偉大的工作,所以想當醫師。想投入最能在第一時間搶救生命的外科,以及畢業後要下鄉服務。

成大醫學系教授對學生言教之外,更有影響一輩子的身教;謝仲思醫師一直沒忘記早年跟隨小兒科林其和教授實習時的感動,一名800公克新生兒因黃疸必需換血治療,林其和教授帶著學生徹夜為新生兒換血治療,隔天一早照常上班,其救人的精神讓人感受仁醫不放棄治療、對病人全心付出的關懷與愛。

20年前初到枋寮醫院服務,謝仲思醫師平均一個月執行15件腦部外科手術,13件是深夜在屏東台一線戰備跑道飆車、未戴安全帽的年輕騎士,也有部份傷患是遭汽車撞傷的行人或老農。

不論是飆車騎士或是遭撞的鄉親,很多是硬腦膜下出血,要救人一定要搶在第一時間開刀,謝仲思醫師憑藉著紮實的腦神經外科技術,從死神手中搶回許許多多寶貴生命,被鄉親視為神醫或再生父母。

黃崑巖教授總是耳提面命告誡學生,醫生不可以收病人額外酬勞,收紅包污染醫者人格,成大人不可以收紅包,為此,謝仲思醫師不只不收紅包,連病人自家的農作物或漁獲也婉拒,直到發生一件事才略做調整。

有一天,一位開刀恢復健康的漁民,興高彩烈帶著兩尾剛捕獲的鮮魚來醫院給謝仲思醫師,他本著不收賄立場再三婉拒,強調對患者都以相同標準對待;堅持不收禮的態度讓漁民大為光火-沒能力送大禮,誠心誠意送來兩尾才剛捕到的魚也不收,太看不起人,當場委屈地放聲大哭,更負氣地將魚狠扔在地;民眾的生氣、傷心、難過令他大為震撼,重新調整與病友之間的互動,接受病人自家種的少量農產品,但他希望最好不要送。

他強調,當醫師是個人的選擇,台灣很多年輕人想當醫生,但考也考不上,沒機會當醫師去服務、去救人,如果考上了嫌醫師生活太累,要求生活品質,害怕過勞,台灣民眾做何感想,做醫生的人要去想這一塊,當醫師的人應該去想「可以做的就去做,做不來再想辦法」。

他也自嘲,自己快60歲了,算是老一輩的醫師,2、30年來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不知道這個觀念是對或錯,生活品質固然重要,可是醫師工作性質就是如此,能救多少人就去救多少人,才是重點。 現在,謝仲思醫師依然活力充沛、對醫療志業充滿熱忱,堅守崗位,善盡醫師救人職責,專業、認真、踏實的態度服務病患、造福社會,十足展現成大人精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