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狂拉逾3個月 發炎性腸道疾病恐「切腸」

NOWnews/ 2014.11.27 00:00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血便就是痔瘡?拉肚子就是大腸急躁症?高雄巿立小港醫院副院長吳登強今(27)天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有2個發病高峰,分別在20多歲與40多歲,由於臨床常見症狀為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血便、疲倦、發燒等,不少民眾初期常誤認為痔瘡或大腸急躁症,延誤治療時機,尤其入冬溫差大、易感染,容易急性發作。

有人一天狂跑十幾次廁所,擔心出門找不到廁所,不願意出門踏青,甚至不敢出國遠行,吳登強說,好發在青壯年的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因為腸道慢性、反覆地發炎,得長期飽受腹痛、腹瀉之苦。

大腸急躁症不會血便,感染性的腸炎則不會長時間反覆發作!吳登強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與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環境因子及壓力等因素有關。

吳登強提醒,若有3個月以上持續症狀,且體重減輕,就應盡快就醫診治,一旦延遲診斷及治療將造成嚴重影響,恐將面臨腸穿孔、敗血症、開刀切腸等後果。

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需要長期的藥物控制、定期的追蹤,尤其,天氣突然變冷、情緒變化、突然重感冒,或是壓力大、情緒波動,都可能造成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急性發作。

林口長庚營養師曹雅姿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病情不管輕、重,日常生活都要「低渣飲食」,避免難消化的粗纖維,如五穀根莖、竹筍、芹菜,肉品則不能帶有筋及肥肉,也要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分子較大、不易消化的牛奶或優酪乳等奶製品,及容易產氣的食物,如韭菜、地瓜、黃豆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