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馬英九今(25)日參加「關鍵兩年-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時致詞表示,台灣與主要貿易國家簽署投資協議(FTA)的成績「非常難看」,跟韓國相比,「不是普通遠,而是差得很遠」,台灣只有急起直追,沒有第二條路,因此「創新、開放、調結構」是必走的路,要「開路」就要排除路障。
馬英九在致詞時表示,國家發展就如同長跑,很少人一開始就能全力衝刺,當前台灣雖然擁有許多機會,包括紮實的產業基礎、充滿活力的民間部門、人民勤奮等,但也面臨許多挑戰,如貿易自由化不足、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結構過於單一、人力需求不平衡以及環境永續發展的挑戰等,而且台灣的政治對立非常激烈,有時候會造成國家空轉,他會負起責任,排除經濟發展的路障。
馬英九強調,美牛問題如果不解決,要和美國恢復TIFA協商「非常困難」,要在8年內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是夢想」。
馬英九表示,台灣如果要躋身國際貿易大國,必須即刻著手解決這些已經出現的問題,「創新、開放、調結構」是必走的路,至於開放所帶來的影響,政府會有一套輔導辦法,但如果大家都因為害怕而不願意開放,就永遠無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體系。
馬英九表示,今年是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10週年,當年對外貿易額從2485億美元,去年達到5897億美元,成長2.3倍,但其他國家的成長比台灣更快。
馬英九指出,亞洲經濟整合已經成為趨勢,韓國已經簽了8個FTA,台灣落後人家很多,「差人家不是普通的遠,是很遠」,台灣除了與中國在2年前簽了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外,與其他主要貿易夥伴間談FTA,成績非常難看,而且ECFA目前只有早收清單,還有4/5的工作要做。
馬英九說,創新、開放、調結構是必走的路,談開放很容易,但當碰到自己產業行業受影響時,就變保守。為經濟開路要排除路障,路障常常是心理層面,大家對減少或改變保護主義,心態會變猶豫,「這關不破,很難真正走到自由化」。
他感慨的說,當年加入WTO之前,每個人都說台灣加入,農業就會完蛋,「但10年下來,農業沒完蛋啊!」農民人數雖減少,但生產力提高,例如農業轉型,發展精緻農業,台灣人的創造力不可限量,開放到最後是「會賺不會賠」,如果還有強烈保護主義心態,就不容易跟上世界腳步。
馬英九強調,現在是關鍵兩年,兩年後又有選舉,決策時顧慮比較多,趁這兩年趕快完成改革,趕快立於與其他國家競爭平台上,並早點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