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國際上The President of Taiwan稱呼將成新常態?

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 2016.12.07 00:00
文章摘要:無論如何,國際上The President of Taiwan稱呼若真的成新常態,不會造成大家的緊張,肯定是好事,因為那是經過狂風惡濤歷練後,兩岸從民粹民族主義走向理性的,成熟的,穩健的民族主義的重要訊息。季辛吉和陸克文看到了這一點嗎?希望是。 川普2日和蔡英文總統通了電話,新聞一發布,立刻引起美國主流媒體全面圍剿。各主流電子媒體都以頭條或頭版重要新聞報導,標題充滿殺伐之氣。 《時代》雜誌,<川普的台灣麻煩>,川普恐激怒中國; 《紐約時報》<公然羞辱(Affront)中國>,對中國挑釁; 《華盛頓郵報》<川普嚴重背離美國的對中政策>,可能激怒中國這個區域軍事與經濟強權; 《華爾街日報》<川普打破數十年來美國政策>,挑釁北京;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一通中國不會喜歡的電話>,中國人是否會失控大暴走; 《洛杉磯時報》<川普剛引發了有關台灣的外交危機?>中國恐怕不會善罷干休。 其他國家的媒體措辭沒有美國的嚴厲,但是仍然充滿疑慮如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網站頭條<川普打破美國立場,與台灣領導人直接通電話>此舉震驚了北京; 《衛報》川普接這通電話,「暴露川普與其團隊外交經驗不足」; 《金融時報》此舉可能激怒中國政府。 至於一直活在中國陰影下的日本雖然用了肯定的形容詞—川普「不平凡」,但是也同樣擔心地說「中國,應該會對此做出強烈反彈。」 不料在被媒體猛轟後,川普反而在推特上追加推文說,他感謝The President of Taiwan的電話祝賀,然後意猶未足,繼續再推「有趣的是,美國賣給台灣數十億美元的軍事裝備,我卻不應該接一通恭賀電話」。 看到推文,台灣多數人大大的認為終於吐了一口長期被北京打壓的怨氣;但是在吃驚之餘,一時之間許多台灣人彷彿覺得頭上仍有陰影盤旋,有的在美國主流媒體透露出來的氣氛感染之下,認為川普因為北京的抗議,所以他「惡聲至必反之」,存心繼續挑戰中國,認為台灣難逃池魚之殃;還有人認為川普本性在商言商,拉攏台灣無非把台灣當籌碼,台灣得當心;更多的人認為現在川普還不是總統,等到他正式坐在白宮,就會回復常軌,並舉美國雷根總統做例子,說雷根在競選時,曾嗆聲要和台灣恢復官方關係,但是一旦上台反而在第二年就和北京簽下817公報,承諾逐年減少對台軍售,「美國把台灣捧得愈高,台灣可能摔得愈重」。 至於中方的學界,沈丁立稱:「如果他持續把台灣稱為一個國家,我們應該要斷絕與他的關係,關閉使館。」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批評,川普週日再發推特批中國的貨幣政策及南海擴建等問題,讓美中關係雪上加霜:「風暴正在形成」。 然而幾天下來,第一個令眾人大感意外的,無非是中國的怒氣並不像主流媒體所警告的一樣勃然發作,中國的回應十分低調。 中國近10幾年來民粹民族主義意氣昂揚,一涉及國家尊嚴,主權爭議,舉國沸騰,但是這一次,對外,大家知道中國向美國官方有「嚴正」的抗議,但是卻不像以前一樣加高分貝;對內,被美國主流媒體和台灣社會認為中國勢必慷慨激昂沸騰的奔放怒氣卻沒有像過往一樣傾洩到媒體上進行民粹主義的情緒動員,機關報《人民日報》通電話的消息沒有登上頭版;《人民日報》網站反而強調白宮重申了一個中國政策,急著讓讀者放心。被當作向國際受眾解釋北京觀點的平台,官方的《中國日報》週日則在社評中表示,沒有必要「過度解讀這件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出席2016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政策研討會後表示,川普和蔡英文通電話,也不會改變美國政府多年來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王毅簡短一句,拿捏的調性和《人民日報》一樣。 川普的電話震動了全球,就偏偏震動不到中國,不免令人稱奇。 那麼中國是不是就把矛頭從霸權美國轉向時時驚慌的台灣?一直是中國民粹民族主義代言人的《環球時報》似乎透露了這一個訊息。 《環球時報》社評說,川蔡通話雖然是川普「有意為之」,但是川普沒有想要「與中國戰略對撞」,川普只是想利用台灣問題為他上台後與北京進行新的討價還價創造條件而已,所以《環球時報》呼籲「與特朗普(川普)對話,同時懲罰台當局」。 3日王毅似乎在印證這一個訊息,他說川普通電話根本不可能改變國際社會已經形成的一個中國格局,這只是「台灣方面搞的一個小動作。」,國台辦更兇,說通電話是台灣的小動作之一「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持續推進國家統一進程。」日前中國軍機飛繞台灣,新加坡和台灣合作訓練的戰車被香港扣押似乎也同樣在印證《環球時報》透露出來的這一個訊息。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距離川普當選約一個月,11月30日舉行的第3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中,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講的另一段話:「中國並不反對建立具創造性但是不會跳脫『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思維的替代性共識來取代九二共識,新共識並可藉由兩岸智庫對話,務實推動兩岸達成新共識」。 這恐怕是中方背景人士第一次對2012、2013年蔡英文建議兩岸以智庫當平台溝通的呼應;同時他還把520之前不斷放出,但是520後中止的九二共識替代方案的彈性說法重新搬了出來。於是似乎才明白「台灣方面搞的一個小動作」而不是「大動作」的意義。 無論是馬習會,或北京不斷放出九二共識的彈性說法的試探訊息,都是在南海軍事情勢緊繃,和南海仲裁案正在仲裁庭進行的急迫性情境下出現;同時隨著仲裁結論出爐,和美國總統選舉不論初選或正式大選過程中,美國所有候選人一致反對TPP,以致於國際浮現美國將走上孤立主義,中美南海對峙緊張趨緩;而蔡總統又在就職演說中強調要積極參與區域集體安全機制和美日主導的自由民主價值同盟,北京便從馬習會時創造的兩岸和解氣氛中抽身,所謂九二共識替代方案也不再提起。 由於無論馬習會或九二共識的出現都在南海緊張的氣氛下浮現,不是由於中國,尤其是台灣內部基於內在需求催生出來的,因此我呼籲蔡總統不必透過宋楚瑜做什麼積極的運作否則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必須認識到,改善兩岸關係的政策,勢必等待外在條件的重新浮現才可能有新的著力點。如今川普上台後不斷明朗化的「攻勢主義戰略」,就是北京透過周志懷放出新訊息的依託(《風傳媒:川普蔡英文通電話 林濁水:川普採取攻勢戰略 北京釋出兩岸關係緩和訊息》), 而放出新訊息的時間也恰好是被國際上普遍定義為大動作、北京認為的小動作的川普電話事件發生的時候。 一個星期下來北京回應出乎美國乃至全球包括台灣在內各界的低調穩健程度實在令人吃驚,澳洲前總理,中國問題專家陸克文(《FT中文網:陸克文:中國將務實回應世界新秩序》)中國最好的美國朋友季辛吉(《世界日報:季辛吉讚中方反應:未來可望冷靜對話》)都不約而同肯定中國的回應極為務實。季辛吉在一次對談中,對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川蔡通話」興趣索然,不願多談,但是非常強調中國領導層在處理這件事的冷靜反應,使他其印象深刻,表示未來中美的冷靜對話很可以期待。 那麼中國冷靜的理由是不是就如許多各國頂尖國際政治專家評估的,中國在等待川普就任後像雷根那樣來個髮夾彎,所以現在中國不急著強烈反應? 恐怕未必。 未必的理由之一是,雷根當時的美國,在走在聯中制蘇的大戰略之下,雷根很難不順著大戰略而不轉彎;然而如今美國甚至走上聯蘇遏中都有可能,情勢迥然不同。 未必的理由之二是,從雷根、老布希、柯林頓到小布希一路到歐巴馬歷任總統,美國政學界雖然都有立場對中國極端強硬且挺台人士,但是他們從來都只是很邊緣地分散在不同的政學機關中,難以發揮影響力,幾十年來台美總統從來沒有通過一通電話,這是根本原因。然而,如今強硬且挺台的人士已經首度集結而成為川普權力機關中的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有關電話的強烈PO文其實抨擊對象並不是北京,他針對的是美國建制派的主流政學界。川普一當選就宣布上任第一天起,要徹底改變國家方向,接下來的99天,川普說要「排乾沼澤」。所謂的排乾沼澤就是清理舊官僚、舊價值和舊典範的意思。我們沒有理由說華府的外交及安全領域不在「排乾沼澤」原則的清除範圍之外。那麼川普團隊在電話事件中一連串的發言PO文就等於是對未來整個國安外交團隊決策執行的預演了。既然操了兵,不像雷根只是口頭說說,那麼將來的發展肯定會和雷根當年不同。 有趣的是由於這樣的隊伍集結和演練,長期以來對川普不假辭色的主流媒體上,開始顯著地出現了對川普的新評價的文章。5日《華盛頓郵報》既刊登評論文章說,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與總統蔡英文通電話是謀定而後動的聰明之舉,又登了題目<美國媒體的過度反應無濟於事>的文章。(《華盛頓郵報評論:川普謀定而後接電話》) 在電話事件第二天《紐約時報》在頭版報導<川普將台灣重新搬回檯面>。的確如此,經過事件之後,川普的副總統強調美國的中國政策沒有什麼改變,但是在他澄清中,卻不改口地一再逕直稱呼The President of Taiwan 。這樣一來,The President of Taiwan稱呼將成新常態嗎? 其實巨大地把台灣搬到檯面,並讓The President of Taiwan 幾個字在國際主流媒體的頭版上出現,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才兩年前,台灣就顯赫地被搬到檯面上,同時The President of Taiwan幾個字就被印在國際幾乎所有重要主流媒體的頭版上。而那一次把台灣推上去的推手正是習近平。 由於因應國際局勢的必要,那一次不只習近平在開場不提一個中國4字而且中國對媒體上流竄四處的The President of Taiwan幾個字都不曾發惡語,因此這次低調反應The President of Taiwan幾個字應該有他的合理性。 既然有一又有二了,那麼國際上The President of Taiwan稱呼真的會成新常態嗎?無論如何,國際上The President of Taiwan稱呼若真的成新常態,不會造成大家的緊張,肯定是好事,因為那是經過狂風惡濤歷練後,兩岸從民粹民族主義走向理性的,成熟的,穩健的民族主義的重要訊息。季辛吉和陸克文看到了這一點嗎?希望是。 【圖片為資料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