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文化台獨」的帽子真的太過沉重了!

美麗島電子報/陳淞山 2016.05.05 00:00
文章摘要:兩岸的文化、歷史、血源關係,是沒有争議的客觀事實,無論是中國史觀與台灣史觀的觀點都無法抹滅其事實,但兩岸關係發展是要合或分則是政治現實,既要尊重住民自決的政治選擇,也要看雙方主客觀政治現實環境與利益的衡量思考,不能單從兩岸的歷史、文化的觀點去做處理。 據媒體報導,針對近來民進黨去中國化動作不斷,大陸方面正醞釀推出反制文化台獨的相關法案,並擬透過禁止提案綠委入境大陸、挖台灣邦交國等方式予以懲罰。有涉台人士指稱,蔡英文雖不像扁政府公然鼓吹公投制憲法理台獨,但在陸方看來,課綱調整、去孫中山、促轉條例等一連串行為,仍是蔡英文有意放任的去中國化行為。

無獨有偶,與上述媒體報導時間的同時,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也在中常會中重批民進黨,她表示,從目前任命的文化部長、教育部長及民進黨內的一些發言表現可以知道,民進黨會繼續推動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的政策,到時候不只兩岸沒有共同的政治基礎,而且連文化認同的撕裂也會更為嚴重,這會從兩岸關係的基礎從根本上去分解,讓兩岸形成更嚴重敵我矛盾的對抗,對台灣來講是絕對不利的。

顯然,國、共之間不約而同的隔海唱和,就是在對民進黨劃政治紅線,不僅不能搞法理台獨,也不能推動任何去中國化的形式台獨,尤其是撕裂文化認同的文化台獨,絕對不能夠加以認同,大陸方面是有可能用立法方式來加以有效遏止或反制,以避免兩岸關係發展遭到嚴重的破壞。

其實,針對部分綠委搞所謂的廢國父遺像等去中國化的主張或提案,蔡英文的作法是出面制止踩煞車,並未有意放任這種天女散花式的立法提案,對課綱調整的争議,則是政治認知差異與史觀理解銓釋的不同所致,根本與文化台獨沒有牽連或關係,至於黨產處理的轉型正義立法問題,更是與去中國化問題八竿子打不到一起,若要勉強與兩岸關係問題扯上邊,恐怕就是有人故意在扭曲事實惡意栽贓,對民進黨與蔡英文在玩扣帽子的政治遊戲,為誰在破壞兩岸現狀找理由與藉口。

長期以來,台灣內部推動本土化的過程,的確有些時候會觸及去中國化的意識型態争議問題,但是否就必然扯上文化台獨的問題則必須審慎思考與嚴肅看待才不至於因為過度解讀而造成因噎廢食的政治結果,兩岸當局更應該用相互尊重與理解的態度來加以正確看待相關的問題或争議,以免因為過度反應或太過民粹化的政治操作而傷害兩岸人民的感情與相互認同感,讓兩岸關係發展產生擦槍走火的意外傷害。例如,中國史觀或台灣史觀的課綱争議問題,原本就是不同治權的政治實體、政府或國家會有不同的政治立場與認知差距,更何況縱使是一個國家內部因為政黨輪替也可能得出不同的史觀解讀差異,這是相當正常的政治現象,根本不需要動輒用文化台獨的政治圖騰來加以界定,製造兩岸不必要的對抗與争議。

兩岸的文化、歷史、血源關係,是沒有争議的客觀事實,無論是中國史觀與台灣史觀的觀點都無法抹滅其事實,但兩岸關係發展是要合或分則是政治現實,既要尊重住民自決的政治選擇,也要看雙方主客觀政治現實環境與利益的衡量思考,不能單從兩岸的歷史、文化的觀點去做處理。因此,兩岸主政當局縱使對台灣的歷史、文化或教育內容存有不同的認知差距與價值判斷,也該有互相包容尊重的理解態度,台灣方面必須衡量是否會因此造成大陸的誤解或過度解讀?大陸方面也應顧及倘若過度反應是否會造成台灣人民對大陸認同感的疏離與傷害?才不致於因此產生兩岸更多的敵意對抗或傷害,拉大雙方的政治認同距離與隔閡!畢竟,兩岸關係發展的最終選擇與決定,不會是兩岸歷史、文化的淵源究竟是如何的問題,也不會跟台灣主政者是否推動去中國化的問題有直接的關連,也不會因為大陸有沒有去立法反制或遏止有必然的聯結,關鍵還是在於民心的認同與向背問題,是中國大陸的崛起與發展能否有效吸引台灣民眾的「心」向其靠攏的問題,這不是情感因素所決定,也不應該是非和平手段可以處理解決,看的是雙方的政經實力差距與文化、社會的融合程度,兩岸的文明價值觀及生活習性的拉近程度究竟如何的問題。

因此,站在兩岸和平發展大局的長遠角度來看,民進黨是該更加審慎處理並有效控管其黨籍立委與執政團隊對於與兩岸關係發展有關的政治主張與論述,避免有心人的刻意挑撥分化及見縫插針,在推動本土化過程應該要注意有沒有逢中必反的意識型態在作祟,容易引發去中國化或推動文化台獨的政治聯想,既可能引發台灣內部難以收拾處理的政治争議及風暴,也造成大陸方面可能的過度解讀或過度反應,讓兩岸關係發展因此產生難以預料的負面影響。負有兩岸事務豐富主政經驗與具有國際視野格局的蔡英文準總統,也該有更好的領導能力來處理解決黨內從政同志與政府部門某些具濃厚挑釁對岸意味的脫軌發言或主張,千萬不要再有像民進黨自陷兩岸困境的「林中森條款」立法失控情形再度發生,這才是真正能夠展現維持兩岸現狀政治能力的蔡英文必須做到的事。

另外,對於大陸當局而言,其實是該更貼近地氣理解台灣民主化社會的多元民意政治現象,不要動輒用「任何形式的台獨」來看待台灣社會的民心與民意的變化,也不要對民進黨內部某些個別立委或行政官員的個人行為的少數激進或民粹政治動作看作是蔡英文或民進黨集體的政治放任行為,用文化台獨、柔性台獨、隱性台獨等稱謂來定性、定調民進黨的政治立場與主張,甚至還想用大陸內部的立法行動來有效反制或遏止,可能因此造成台灣內部「全民皆獨」的政治結果,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產生致命且無法挽回的政治後果。

【圖片為資料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