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國是會議救不了民進黨

美麗島電子報/郭正亮 2013.08.12 00:00
這幾天因為民進黨人氣最高的前總統候選人+前任黨主席蔡英文突然拉大陣勢,集結十多位民進黨+台聯立委呼籲召開國是會議,因而使強調朝野共赴國難、官民共同參與的體制外國是會議,再度成為媒體焦點。記憶所及,這是2013年民進黨第三次提出國是會議訴求,第一次是113火大遊行前夕,背景是抗議油電雙漲+民生困難;第二次是年金改革爭議之際;第三次則是在803白衫軍抗議之後,背景是抗議核四公投+服貿協議。

民進黨身為在野黨,面對不涉及憲政體制的普通議題,動輒理解為國家重大危機,動輒上綱到朝野必須共赴國難,這種奇特的政黨心態,不管是對比台灣前兩次國是會議的特殊背景,或是放眼全世界民主國家,都是一大怪事。事實上,在野黨老是要跳出政黨競爭框架,老是提出體制外的國是會議訴求,不但凸顯出台灣政黨政治的不夠成熟,同時也凸顯出民進黨作為最大在野黨的不成氣候。

兩次國是會議五大特點,目前都不存在

畢竟,台灣曾舉行過兩次跨黨派國是會議,都發生在李登輝執政期間,當時民主轉型或民主鞏固都還沒確立,國是會議都是針對需要三分之二通過的修憲議題,而且都是由執政的國民黨發動。第一次國是會議是1990年,本質上是推動民主轉型。李登輝總統接受316學運訴求,同意召開朝野國是會議,以便全面改革不合民主的舊中華民國憲法,包括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結束萬年國會、國會全面改選等等。

第二次國是會議是1996年,本質上是進一步民主鞏固。李登輝在首度總統民選獲勝之後,決定處理凍省問題,以免台灣爆發「葉爾欽效應」,同時處理立法院閣揆同意權問題,以便強化總統權力。當時舉行的跨黨派國家發展會議,通過行政院長改由總統任命、台灣省虛級化、凍結台灣省長與省議會選舉等修憲條文,是台灣憲政體制更進一步傾向「總統主導的雙首長制」。

綜上所述,李登輝總統主導的兩次國是會議,都具有五大共同特點:

一、兩次國是會議,都是由執政黨發動並主導。

二、兩次國是會議都由總統主導,都發生在總統民調最高時期。

三、國是會議都是針對修憲議題,並非立法院即可表决處理的一般議題,具有很高的政治性,目標是民主轉型或民主鞏固。

四、國是會議所處理的修憲議題,必須三分之二超級多數才能通過,國民黨一黨不足以主導,不得不邀請民進黨共襄盛舉,亦即召開國是會議的必要前提,是因為執政黨的席次不足。

五、李登輝總統與民進黨有頗多意見重疊,1990年國是會議,雙方都主張廢除中華民國憲法臨時條款、國會全面改選;1996年國家發展會議,雙方都主張凍省,都具有堅實的朝野合作基礎。

反觀民進黨在2013年陸續三次主張召開國是會議,不管是113火大遊行針對油電雙漲+民生痛苦、或是針對年金改革、或是針對服貿協議+核四公投,都不具有1990年代兩次國是會議的共同特點:

一、馬政府對國是會議並無興趣,只願意召開朝野政黨高峰會。

二、馬英九總統民調目前處於最低階段,與李登輝的民調巔峰剛好相反。

三、民進黨的國是會議訴求,並非針對憲政體制改革的政治議題,都只是立法院即可表决處理的一般議題,都屬於政黨競爭的基本領域。

四、國民黨目前仍為立法院多數黨,而且民進黨所提出的重大議題,都是屬於過半多數即可通過的一般議題,國民黨只要能夠團結黨內,並不需要國是會議爭取超級多數支持。

五、民進黨的國是會議訴求,與國民黨並無交集,甚至還幾乎相反,例如油電雙漲、年金改革、核四公投、服貿協議、兩岸協議監督機制等等,兩黨主張南轅北撤,根本缺乏召開國是會議的朝野合作基礎。

民進黨不宜迷戀國是會議,首先要展現制衡能量

換句話說,李登輝總統以最高聲望主導兩次國是會議,不但具有特殊的時代背景,是爲了推動憲政體制的民主轉型和民主鞏固,也具有必須爭取超級多數支持、不得不然的政治必要性。反觀民進黨,今年三度提出國是會議訴求,但放眼所及都是立法院即可表决處理的一般議題,不但不符合政黨政治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台灣的政黨政治現實。

畢竟,政黨互相競爭,各持己見+各憑本事,各自爭取更多選民支持,原本就是政黨政治的基本邏輯。馬英九總統固然領導能力拙劣、民調長期低迷、搞到天怒人怨,但國民黨仍為立法院多數黨,只要國民黨團結黨內,仍能主導國會議事,通過國民黨的重大主張。至於是否支持油電雙漲、是否支持年金改革、是否支持核四公投、是否支持兩岸服貿協議,政黨本來就該各有堅持,民進黨即使暫時表决失敗,也可在下次大選訴諸選民公斷,判斷到底誰是誰非。

但民進黨卻把馬英九的執政失敗,包括民調長期低迷、執政能力拙劣、人民喪失信任,上綱理解成類似1990年代台灣所面臨的國家重大危機,進而提出「必須召開國是會議,才能徹底解決」的奇怪訴求。問題是,國是會議必須由總統召集,民進黨既然認定馬已經喪失人民信任,豈能信任馬以總統身份主導國是會議?馬執政既已千瘡百孔,身為最大在野黨的民進黨,當務之急就是號召民意向執政黨施壓,力求取國民黨而代之,豈有退而求其次、宣稱將協助自己每天痛批的馬總統召開國是會議?這是哪門子的政黨政治?

也難怪蘋果日報會質疑:「馬英九的執政已搞到焦頭爛額,國是會議對馬簡直是救贖,不管真心還是假意,馬英九都是以逸待勞」。畢竟,國是會議的權力本質,就是把議題主導權重新交回到馬總統手中。民進黨身為最大在野黨,面對民心思變的關鍵時刻,最迫切的其實是爭取人民支持,展現自己取而代之的執政能量,或是透過體制內全力制衡,或是訴諸體制外群眾運動,或是自行舉辦民間國是會議,向選民提出莊嚴的政策承諾。不管何者,都是回歸政黨政治的競爭本質。

在還沒展現足以取而代之的制衡能量之前,民進黨急於提議召開國是會議,不但會減弱登高一呼的制衡力度,還可能讓已經站出來的人民感到莫衷一是。不管是對民進黨邁向執政之路,或是對方興未艾的新公民運動來說,都是不夠明智的選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