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陳必先德國琴房 鳥群牛兒和鳴

民生@報/陳小凌 2016.03.07 00:00
【文/陳小凌】旅德鋼琴家陳必先回來了!這位最早台灣之光,70年代陸續獲得慕尼黑ARD、德國荀伯格、美國巴赫等三項國際大賽首獎,享譽全球,曾發行荀白克鋼琴獨奏作品全集錄音,但她同時也與布列茲、史托克豪森等現代音樂家合作密切。日前她回台參加NTSO的室內樂與「瑞士之夜」音樂會。

「我現在開始積極計畫演奏事業,自己陸續在德國科隆音樂學院和弗萊堡音樂大學任教都超過32年,這幾年才領悟到80年代我的經紀人Howord勸我:『不要再教學,要選擇演奏事業!』當時,自己的膽子不夠大!如今,要重新出發!」

其實,這些年陳必先已展開行動,她陸續接受現代作曲家的作品,周旋於古典與現代曲目之間,如德國作曲家Hockhamsen就要求陳必先:「妳要把我的曲子彈得像貝多芬一般!」陳必先說:「作曲家對作品的期許與要求,往往也就是演奏者的任務,而這個對演奏者是非常重要的鞭策,不管彈誰的音樂,我一定發自內心尊敬作曲家,然後徹底研究作者和作品。」

逾32年的教學生涯,陳必先感慨:「歐洲的學生不是很用功,他們的人生觀是享受生活!」「中國人就是聰明!耳朵的敏銳度就是第一,藝術水準高,但就是要多一點自信心!」他建議台灣音樂科系學生要出國進修–「去歐洲比美國好!」當然「語言的障礙要先克服,除會話還要能看懂文字,才能融入當地的文化。「音樂就是文化,布拉姆斯、貝多芬、李斯特都是德國人,沒有文化就沒有音樂!」

陳必先在德國的琴房,雖距科隆66公里路程,卻是她自己尋覓的桃花源。「我彈梅湘的曲子時,窗外的鳥兒會飛過來和鳴;有時連牧場的牛都會靠過來!」雖然這個村莊只有35戶人口,1964年才有自來水,石頭多過土地,但這就是她的伊甸園。甚至還吸引唱片公司專程來到她家錄製專輯。

陳必先1950年生於台北,5歲學琴,7歲與指揮家鄧昌國合作演出,9歲就以資賦優異兒童的身分至德國國立科隆音樂院接受音樂教育,是台灣第一位獲准出國的天才兒童。當時的生活環境讓她吃足苦頭,因為她3歲罹患小兒麻痺,痊癒之後身體一直很虛弱,到德國念書時更經常昏倒,老師對她又極為嚴厲,求學琴之路異常坎坷。

直到1970年畢業,在慕尼黑鋼琴比賽獲獎,1972年參加於布魯塞爾舉行的「伊莉莎白大賽」得獎,1974年獲21屆慕尼黑聯合廣播公司(ARD)國際比賽首獎,之後,又奪得「德國荀伯格國際大賽」的首獎及美國「巴赫國際比賽」的首獎。她的人生才峰迴路轉。1983年起,應邀擔任德國國立科隆音樂學院鋼琴教授,2004年起於德國弗萊堡音樂大學任教,並居住於德國。

陳必先說:「音樂像鏡子一樣,反映這個時代,也反映人的內心世界。」這些年她在古典和現代樂曲中優遊:她認為像在巴赫、莫札特這些古典音樂裡的自由空間比較大,是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的一種呈現,而當代作品往往要求演奏者扮演傳達作曲家要求的一種媒介-或者說是工具,一種克服困難的成就感,一種不畏挑戰、達到要求的滿足和驕傲,因為現代作品的要求非常高。「我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彈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的六首鋼琴奏鳴曲,那是訓練到要很冷靜、維持著一顆清楚、會思考、發亮的腦袋,才有可能達到的標的。」

圖說:旅德鋼琴家陳必先談琴藝。陳小凌/攝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