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張愛玲是完美主義者 卻原信不拆

民生@報/陳小凌 2016.02.18 00:00
【文/陳小凌】張愛玲究竟是甚麼樣的性情?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保管張愛玲遺物的皇冠出版社負責人平雲,和此次策展「張愛玲生活進行式」特展的作家張曼娟,在「張愛玲在台灣」座談中指出:張愛玲雖是完美主義者,卻連出版社的信也不拆,偶爾想到要交代的事情,便直接將內容寫在未拆封的信封外面,把信退回,令編輯哭笑不得。

皇冠出版社的負責人平雲談起張愛玲,則是先笑道「皇冠從1966年第一次出版張愛玲的作品,我們出版了一位作家的作品超過50年的時間,卻從來無緣見過作家本人一面,這也是皇冠絕無僅有的經驗。」

當時皇冠與張愛玲合作的過程中多半為了版權才會聯繫,其他部分都透過宋淇教授,後期因為宋教授健康不佳,才由皇冠直接和張愛玲聯絡。

回想起和張愛玲合作的過程,平雲說張愛玲是一位不容易找的人,當他翻閱編輯和張愛玲的通信紀錄,由於張愛玲晚年經常搬家,寄信給她變得困難,張愛玲也鮮少回信,甚至發生過張愛玲直到事隔一年才回覆編輯的信件,有時連出版社的信也不拆,偶爾想到要交代的事情,便直接將內容寫在未拆封的信封外面,把信退回給皇冠,令他們哭笑不得。

平雲第二個對張愛玲的印象就是她的完美主義。他表示張愛玲寫作字斟句酌,習慣反覆不斷修改,原稿上面經常充滿紅色的塗改字句,本次全球首展的《小團圓》手稿已不是最初原稿,是張愛玲另外再行謄寫過的,也是在張愛玲的手稿中難得「乾淨」的稿子。

宋以朗眼中的張愛玲?他表示張愛玲在他生命中出現過兩段時間,1952-55年當時張愛玲住在香港,他當時才三、四歲,一無所知;1962年張愛玲從美國去了香港,住了幾個月寫電影劇本,當時他13歲,但是依然沒有太多印象,因為家裡常常有許多作家來來去去,從來沒有想過50年後有一天,自己居然要全權處理這位「阿姨」的遺產。

張曼娟說,這次展覽他們在找一個主題,最後由張愛玲的最知名的小短篇─「愛」當中找到。「愛」的第一句「這是真的」。張曼娟說,愛是張愛玲一生不停在追求也不停在表現的東西,張愛玲的閱讀仍然在進行中,她的愛也仍在人間。

圖說:台北書展「張愛玲在台灣」座談現場。文化部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