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索多瑪之夜 邪惡與清明辯證

民生@報/陳小凌 2015.10.16 00:00
【文/陳小凌】枯樹、甲蟲、手、鹿頭、心臟,以及車子,隱喻架構出《索多瑪之夜》少年的謀殺事件,牆面鐳射光交織、電腦燈光在空間中掃射變化、各種象徵物件在頂部以不同節奏移動、旋轉,腳下滿地的枯葉摩擦出稀甦的聲響,增添影像中的斷裂敘事,卻是用邪惡爆發力討論死亡與昇華、邪惡與清明,重新檢討種種當代生存狀態的曖昧與虛無。

「血像羽毛般飄在空中!」王俊傑用抽象手法譬喻血腥和暴力,透過光影效果與動力裝置吹動羽絨毛的緩慢漂浮;透過裝置中的透明玻璃,穿透性與封閉性的空間中,營造動與靜之間「憂鬱少年百科」中面對死亡時刻的關係。100張拼貼作品與大型的絨毛漂浮裝置相互呼應。

這是藝術家王俊傑與北藝大藝術與科技中心、「Linking LAB實驗室聯盟」共同合作的《索多瑪之夜》,全新嘗試的科技媒體與劇場藝術跨領域創作。32個LED燈、即時3D Point Cloud物件偵測定位技術、展演空間人物追蹤技術、高承載模組化軌道機械、機械燈光影音整合控制系統、指向性環場音效、高畫質影像拼貼出數位裝置,演出長度15分鐘,臺北市立美術館列為限制級,僅開放18歲以上觀眾觀賞,每場人數限制30人。

王俊傑說:以法國薩德侯爵1782年所著的《索多瑪120天》文本為靈感發想來源,薩德在獄中寫下這本書,講述4個淫惡的貴族帶著各自的老婆,帶了8名壯漢、4名老鴇、4位老嫗,擄拐年輕貌美的少男少女各8人,到荒郊的古堡度過120天荒淫與殘暴的日子,期間發生亂倫、食糞、虐殺等極盡變態之事。

而《索多瑪之夜》少年的謀殺事件,並非重現文本裡具有各種爭議性的事件場景,而是擷取書裏帶有生死與善惡哲理的思想論辯部份,設定一樁虛構的少年的謀殺事件作為隱約的故事主軸,作為一種質疑文明壓抑生命潛能的象徵,以回應薩德所開啟的批判,並連接、推演到當代「生命政治」的議題。從此進一步思索當代數位科技帶來的巨量資訊對生命與感知的操作,是否有助於重新挖掘萬物之間不可見的幽微關係,抑或是朝向更為徹底的毀滅?

從去年《罪惡之城》跨領域組成技術團隊,王俊傑近來多思考打破表演、劇場、電影和視覺藝術等形式界線的「未來藝術」,籌備近兩年《索多瑪之夜》,是他期望從藝術分類學的規範中解脫,建構新的實驗性當代語言。展期至明年元月十日。

圖說:《索多瑪之夜》展場。北美館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