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瀕臨失傳排灣族手紋 台博登場

民生@報/陳小凌 2015.10.05 00:00
【文/陳小凌】83歲來自屏東排灣族耆老李直英今天秀出她一生中最炫耀的手文,回憶她10多歲時在手背刺文的痛。她說:「刺文的時候,再痛也不能哭、不能動,因為一動,手背上的紋路就會花掉。過程中最忌諱孕婦出現,因此都選擇在清晨開始刺文。」如今回憶當時曾痛得咒罵刺文藝師和責怪母親,兩隻手背及手指,花了4天才完成。

在手背上刺手文是排灣族特有的階級象徵,李直英、黃吳百合、賴金蘭三位年逾80歲的手文婆婆今天現身國立台灣博物館「榮耀祖紋-來義鄉排灣手文展」,為這項瀕臨失傳的文化傳統現身說法。

李直英說:「在文手當中會流血,文手藝師就會拿木炭灰在傷口上敷,它是一種染色,是一種消炎,過幾天就消腫了,腫退了,那個紋就出現了。」「懷孕時不能文手,是這項傳統最大的禁忌。」而不慎誤觸這項禁忌的李碧玉,因此有一半的圖案不見,讓她深信禁忌的力量。

對傳統排灣族人來說,接受刺文是榮耀,也是身份的象徵。在排灣族語中,文手和文身都叫做:iveci e (發音:依福吉)。男子刺文在身體上半身的胸、背與手臂部位,女子則刺在雙手背上。台博館館長陳濟民表示,較為大眾熟悉的泰雅族文面傳統,主要是才藝、成人的象徵;排灣族的手文則是不同的出身家族、階級與身份各有不同的圖案。是一種身份的符號與階級權利的象徵。

60多年前,屏東縣的來義鄉,於戰後政權交接之際,出現了短短2年的權力空窗期,傳統部落的宗長家族趁此鼓勵族人回復傳統刺文,當時在家長的鼓勵下,有不少部落的女性受刺手文,如今,當年文手的女子皆已邁入80歲,排灣族的文手傳統再度面臨失傳。

為保存來義鄉的排灣手文遺產,來義青年陳文山於2013年邀集鄉內的族人組織志工,遍訪來義鄉的21位手文耆老,進行田調訪談與攝影紀錄,並策展推廣部落手文訪問的紀錄。從2013年屏東縣統計境內手文耆老有34位,其中來義鄉有21位,但令人遺憾的是,二年前所採訪的21位vuvu中,如今已有5位過世了。

排灣手文圖案依階級分五種,平民刺文需頭目允肯,且只有長女能刺手文。陳文山表示:除了都有代表山林河川的「傳統領域文」和代表排灣是百步蛇後代的「蛇形文」,貴族可刺「人形文」圖案,第一階級頭目與核心貴族還有專屬「掛鉤文」,代表貴族可向族人收取物稅和獻品的權利。

「榮耀祖紋─來義鄉排灣手文展」呈現陳文山等人訪談來義鄉有手文的耆老,藉回憶文手的經歷擴及她們的生命故事,除來義鄉耆老手文的珍貴影像、口述採訪影片及排灣族木雕人像等展示物件,期望透過展覽推廣排灣族手文傳統,讓民眾能近距離欣賞及認識排灣族手文文化。6日起在台博館展至12月6日。

圖說:瀕臨失傳來義鄉排灣手文。陳小凌/攝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